《游龙戏凤》又名《梅龙镇》、《正德下江南》(此名大不妥,正德明明去的是山西)。本事取材于古代小说《江南传》第三十六回、白话小说《正德白牡丹传》第四十四回,以及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关于明正德帝出京冶游的传说故事。在清代乾隆年间唐英所作《古柏堂传奇》中,已有《梅龙镇》一剧。故事讲的是正德皇帝贪恋酒色,因感觉在宫中戏耍乏味,遂乔装冶游民间。来到山西大同梅龙镇宿李凤姐之店,见李凤姐貌美遂百般调戏。初为李凤姐所拒,后正德皇帝亮明身份,李凤姐乃讨封依附。
这是一出非常著名的生、旦并重的“对戏”,两个人的表演都有很多非常细腻、有趣的情节,演员演来若配合熨帖,会产生很强的戏剧效果。因此,在京剧界看来,这是一出既“戏保人”又“人保戏”的热门剧目,自然在京剧舞台上出现的频率很高。举凡著名演员谭鑫培、汪桂芬、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等老生,以及余紫云、梅兰芳、筱翠花、荀慧生、徐碧云、言慧珠、张君秋、童芷苓、吴素秋等旦角都擅长此戏,且演来各有千秋。
应该说,在这出戏中所塑造的中国古代皇帝的形象是十分独特的:既不同于高居庙堂的圣主,也不同于荒淫无道的昏君,它描绘出的是一个具有帝王身份,但却游冶于民间,毫无威仪与庄严感的那么一位有血有肉的皇帝。在这出戏里,帝王只是他的身份,而他的行为举止、情感言语都是一种极人性化的表现,给人以强烈的耳目一新的感觉。李凤姐的形象也是清新可人。她年轻貌美,却因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间,因此又非常泼辣、机智,戏中用很自然的情节写出了她对正德情感发展的细腻的过程。也正是如此,整出戏才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这出戏在唱腔上也是很有特点的。整出戏尽管剧情跌宕有致,但并没有什么大段的唱腔,而是始终以[四平调]板式为主(只是后部有些“起伏”等),且唱段短小,曲调简单。其实,仔细品味,前人的这种设计是非常有道理的。属于京剧[二黄]音乐系统的[四平调]板式,简洁灵活,恰恰符合此戏中正德皇帝这一人物的佻挞倜傥与李凤姐的灵巧多情,而且与整个戏的轻盈节奏和市井风情的特点也是极为吻合的。因此,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与许多京剧剧目不同,这出戏尽管生旦名家都很偏爱,在戏中也各有巧琢独擅,但在处理上却迥异于同是[四平调]的《琼林宴》、《坐楼杀惜》那样单纯的唱段。
这出戏不同的名家在表演上更是桃红柳绿、异彩纷呈。这种风格的不同源于他们对人物、故事的不同理解与各自的艺术特色。从老生说,谭鑫培、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谭富英扮演的正德皇帝由于各自气质禀赋的差异体现出或市井、或飘逸、或油稔、或儒雅等不同的风格特点;而旦角梅兰芳、筱翠花、荀慧生、张君秋、童芷苓,或大气、或泼辣、或娇憨、或机智,各不相同。因此,这出戏虽然不是什么鸿篇巨制,也没什么高难技巧、名腔名段,但正是不同名家演来的不同风格和此戏本身家常亲和的特点,使其成为吸引戏迷百看不厌,促使演员常演常新的经典剧目。 在京剧史上,这出《游龙戏凤》也是很有些故事的。当年,还没成为大师的梅兰芳与余叔岩第一回合作,煞费苦心所选剧目就是这出,因为,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它可让两人“双赢”——既可让梅兰芳出彩,又可让处于“挎刀”身份且嗓音还未太好的余叔岩增光。还有一事也是非常令人感叹的。这出戏在“极左”的年代是一直遭禁的,原因是言其有“色情”成分,所指也就是原剧中有些调情的词句可以生出某些联想,以及一些表演上的暧昧色彩。今天的演员所演的该剧,已与原来的演出有所改动了。然而,与今天许多“言情”的艺术作品比,这出几十年背着“色情”成分的《游龙戏凤》,借用一句《断臂说书》中的戏词:也可算得上是一位蒙受“冤假错案”一类的“苦人儿”了!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