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刺王僚》剧情介绍赏析

春秋时期,吴国吴王死后理应由其子姬光嗣位,但姬僚却仗势自立为王,是为吴王僚。僚心有不安,每日內穿搪猊铠,外罩绣锦袍,以防被刺。姬光(即公子光)为谋复位,收智勇双全的伍员为宾客。伍员荐壮士专诸,定下“鱼肠剑”之计。公子光假意请吴王僚赴宴,专诸假扮厨夫,借献肴之机刺死王僚,专诸就义。公子光遂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列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及《史记·刺客列传》。此戏与《战樊城》、《长亭会》、《文昭关》、《浣纱记》、《鱼肠剑》、《专诸别母》等戏联演,总名为《全部伍子胥》,又名《鼎盛春秋》。《刺王僚》一出亦可单折演出,以净行中的铜锤为主。

《刺王僚》是王泉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王泉奎(1911—1987),北京人,回族,是20世纪30年代红透京城的名净。彼时,花脸三山(何桂山、穆凤山、金秀山)早已谢世,金少山远在申城,裘盛戎还未走红,京城以架子花郝寿臣、侯喜瑞争雄于各大戏院,王泉奎则以其独具的带金属音的嗓子一鸣惊人,脱颖而出,尤以扮演《刺王僚》中的吴王僚最具特色。《刺王僚》的演出虽只有三十几分钟,但吴王僚一角却最难把握,演员不仅要有一条好嗓子,台上还要有“份儿”。没有嗓子唱不下来,没有“份儿”表达不出人物的霸气。以上两个条件王泉奎兼而有之,所以这出戏对他来说可谓得心应手,因之常演不衰。

在《刺王僚》这出戏中,吴王僚的扮相与众不同。他头戴草王盔、插翎尾,脸上勾油黄老三块瓦谱式,挂黪满髯口,身穿黄蟒,围玉带,挎宝剑,完全是一副威武的帝王样。王泉奎的吴王僚随[四击头]出场,脚沉步稳,威严地走至台口,念引子“大地山河,图霸业,一统吴国”,前四个字字音平出,“霸”字双唇用力然后用张嘴音念得响堂,“业”字用齿音念得狠,“一统”二字扬起,紧跟着“吴”字用鼻音,“国”字喷薄而出,极有气势。只这一个引子就把吴王僚的身份、性格表现了出来,获得满堂彩。

当然,这出戏的艺术亮点还是那段脍炙人口的“列国之中干戈厚”。这段唱由[西皮导板]起,转[原板]、[二六],再转[快板],计一十六句。在这段唱中王泉奎从刻画人物出发,始终遵循以情带腔、因腔传情的规律。如[导板]中的前四个字“列国之中”,开口就是拔地而起的高音,这种唱法气魄大,表现了吴王僚傲视一切的心态。[原板]中“弑君不啻”的“啻”字,用舌抵上膛,衬一个“呀”字,再走高音。后面“虽然是弟兄们”的“们”字走鼻音,拉三板,听起来韵味淳厚。转[二六]的“真少有”三个字,在“少”和“有”之间用休止符,既俏皮又受听。后面的几句[快板]唱得珠走玉盘,爽脆有口劲。最后三字“解根由”的“根”字走鼻腔共鸣,转两个小腔后,“由”字归韵,干干净净地收住。这段唱腔充分展示出人物的个性,更体现了王泉奎唇、齿、喉、舌、鼻处处通畅的演唱造诣。

由于王泉奎的《刺王僚》广受戏迷观众好评,有时一晚要演出两场,往往是在谭富英的班里唱完开场又赶到杨宝森那里唱《全部伍子胥》,以《刺王僚》殿后。更有些观众是专门追着听《刺王僚》而来的,足见王泉奎的艺术魅力。

王泉奎的嗓音得天独厚,音质纯正,具有动听的金属音。他初时效仿郎德山,后又宗金秀山,经数载磨砺,演唱时呈现出简约、工整、流利、圆润的大家风范。可惜,自他之后再未见似他这样的好嗓子,故艺无人继。今由他的孙子王硕将《刺王僚》记录整理,根据的是当年王泉奎、哈宝山(饰伍员)、刘砚亭(饰专诸)的演出本,当时是杭子和司鼓,杨宝忠操琴,亦为一时之盛。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五台山》剧情介绍赏析

2021-6-14 20:28:38

戏曲知识

京剧《铡包勉、赤桑鎭》剧情介绍赏析

2021-6-14 20:32: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