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奉旨陈州放粮赈灾、访察民情。在赵州桥遇一贫苦瞎婆申冤,原来是当今天子的生母李后。包拯取其身藏的老王诗帕,决意回朝替她申冤。包拯回京后借上元佳节巧办花灯盛会,欲以花灯中不忠不孝的故事打动君王。仁宗不解,反怒斥包拯欺君,欲问斩刑。经老内侍陈琳陈述当年宫中冤情,包拯又出示老王诗帕,仁宗始悟,当即迎请李后回宫。李后回宫后斥责仁宗不孝,命包拯代为杖责。聪明的包拯深知臣不能打君,于是执御棍打仁宗所穿龙袍,以示惩戒。李后封赏包拯,盛宴群臣。
这是一出铜锤花脸与老旦并重的戏,见《三侠五义》第十八回及《正昭阳》传奇。滇剧、徽剧、川剧、豫剧都有此剧目。在京剧舞台上唱得大红大紫的应首推金少山与李多奎。
20世纪20年代,金少山在上海充任班底,练出一条声若洪钟、又宽又亮的好嗓子,加上他身材伟岸,扮上戏威风八面,逐渐从底包升为净行主演,而且铜锤、架子俱佳。铜锤戏宗乃父金秀山的唱法,架子戏学他师祖何桂山。常演出《御果园》、《白良关》、《五台山》、《取洛阳》、《黄一刀》、《龙虎斗》等戏。特别是在1922年冬与梅兰芳合演《霸王别姬》后,红遍了上海滩,被誉为“十全大净”。1937年金少山在北京组班成立松竹社,是净行挑班的第一人。李多奎是继龚云甫、罗福山、谢宝云之后老旦行的领军人物,他的嗓音条件十分好,可谓亮、脆、宽、厚、润、柔、甜、沙兼而有之。
1926年,上海大舞台老板北上特邀李多奎与金少山联袂演出《遇皇后》、《打龙袍》。这两折戏内容虽相连,但以前都是分开唱,金、李的合作才使这两折戏连缀起来。彼时,二人都有好嗓子,都有高调门,又都铆上了劲,真可谓是珠联璧合,旗鼓相当,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
金少山最擅长唱[快板]、[流水],越快越流畅越清楚,拔高的地方句句干脆嘹亮。《打龙袍》中包拯唱的[流水]有六段,最后的[导板]“叩罢头来谢罢恩”一句,气力充沛如同一阵旋风拔地而起;紧接的[快板]“龙国太待我好恩情……哪一个不遵就仗剑施行”五句,更是斩钉截铁,字字入耳。充分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激情,堪称经典。、
李多奎演的李后,对人物把握也十分准确。李后含辛茹苦二十载,一朝銮驾入宫,她的感慨与兴奋是理所当然的。剧中通过[西皮导板]、[慢板]、[流水]这一成套的板式唱腔来完成李后音乐形象的塑造。如“眼不明观不见花花美景”的“景”字拖腔归音,同小生[娃娃调]一样挺拔高亢、荡气回肠,反映了李后面对热闹场景既愉快又因失明而不能欣赏的焦灼心情。“叫皇儿搀为娘忙下车轮”,用的是大嗓低唱,犹如青衣[西皮原板]的落腔,很好地体现了妇女特征和此时趋于平缓的心境。[流水]板计二十八句,每句字数长短不一,有十五字、十七字、十九字,甚至还有二十四字不等。其中有镶嵌句和重叠句,有些是有字无腔的干板跺字,有些是掭板赶字的重叠句组。听起来波澜起伏,时而低声申诉,时而怒气难平,时而又絮絮叨叨,感情极为丰富。
金少山、李多奎联袂演出的《遇皇后》、《打龙袍》一时传为佳话。本次整理的剧本根据的是由李多奎、金少山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灌制的全出《打龙袍》唱片合成的音配像资料。
金少山天赋特殊,学他实属不易,所以“金派”传人不多。在裘(盛戎)派崛起之后,出现了“十净九裘”的局面,金少山的表演艺术更遭冷落,有后继无人之憾。而自李多奎成名后,效法者颇多,成为继龚云甫之后的老旦的一代宗师,几乎“无人不李”。今天活跃在舞台上的老旦演员和授课教师,几乎均出自李门。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