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遇皇后》剧情介绍赏析

北宋时,包拯奉旨赴陈州赈灾完毕,途经赵州桥,驻天齐庙招告,遇一乞丐瞎婆告状,称被当今刘太后与太监郭槐陷害,逃出宫院沦落民间。所述身世遭遇,皆为二十年前的宫闱秘事。包拯为防其有诈,试以朝廷礼仪,不料瞎婆尽知,并有寇准题句的黄绫诗帕为证。包拯始知瞎婆乃先皇真宗之皇后、当朝天子仁宗之生母,遂回朝为其辩冤。

该剧简称《遇后》,源于徽戏和汉戏。这是一出自京剧形成以来久演不衰的剧目,常与《打龙袍》连演。元代汪元亨著有《仁宗认母》杂剧。虽有《仁宗认母》和《正昭阳》对后世的影响,《遇皇后》的故事主要取材于清代公案侠义小说家石玉昆的《三侠五义》第十五回和第十六回。

该剧原称《断太后》(简称《断后》)、《天齐庙》或《赵州桥》。本剧原有狂风吹落轿顶,引起包拯怀疑赵州桥地界有冤情,而放告天齐庙的情节。1957年以后,因避“迷信”之嫌,把“风吹轿顶”删去,改为今貌。

《遇皇后》是老旦和铜锤花脸的对儿戏,其中老旦的戏较花脸重些。李多奎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便先后与蒋少奎、金少山、裘盛戎等诸多名净合演此剧。这出戏老旦的唱功繁重,声腔以二黄为主。李先生凭其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运腔悲沉持重、柔润凄凉。在音乐形象上赋予人物浓墨重彩,从而也展示了李后的个性特征。剧中的李后虽然是贫婆的扮相,但李先生在唱腔和表演上,却充分体现了其宫廷贵妇的雍容气质以及皇后沦为乞丐的特殊身份。在塑造双目失明的李后时,李先生的面部表演着重强调“以耳代目”,以此来表现盲人的生活特点。李先生的演唱和念白,吐字清晰、气力充沛。他所唱的[二黄慢板]“想当年在皇宫何等安好”的“皇宫”二字,和首句、二句、五句的拖腔,以及[二黄原板]“当今的万岁爷”的拖腔,均为一气呵成。每次演唱皆震惊四座,令人叹为观止。

这出戏是李多奎青年时代向庆福亭先生学的。李后唱的[二黄慢板]首段[原板]和[摇板]的唱词,皆为“摇条”辙。[原板]唱词为:“住寒窑二十载苦受煎熬,哪有个龙国太长街乞讨。将身儿来至在阳关大道,耳听得鸣锣喊声高。”后来李先生按照龚云甫先生演出时曾经使用的路子改为“言前”辙的唱词,唱腔也随之改变。这种择善而从为我所用的做法,是艺术家的上策。该唱法已成定式,并被后学者所继承。

据《宋史纪卷九·本纪第九·仁宗一》记载:仁宗赵祯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岁在庚戌(公元1010年)。李宸妃初孕赵祯当在己酉年(1009年),而且她在世的46年间,并无癸未纪年。而原剧中李后的念白中却有“癸未年间身怀六甲”这样的词句,当属剧作者的疏谬。于是李多奎将其改为“只因那年身怀六甲”。

196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裘盛戎、李多奎二位先生主演的《遇皇后》、《打龙袍》静场录音。为此,李先生让他的长女婿富永泉先生帮助,把首段[原板]的第三句唱词“老天爷若睁开三分眼”,改为“倘若是遇清官判明此案”,末段[原板]垛句中的“日断阳夜断阴”,改为“朝与暮为黎民”。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而做的更动。 在李后的扮相上,李先生继承了前辈的传统。头上戴的是黪网子、黪发鬏,而不是今天有所演员戴的白网子、白发鬏。李后戴黪网子、黪发鬏,既与宋仁宗赵祯的年龄适合,又与史实相符。因为李宸妃故世时,只有46虚岁。《遇皇后》故事中的李后,当在40岁左右为宜。并且,黪发更能显现人物的悲凉境遇。

该剧的传统演法,第一场包拯上场打引子,念定场诗,自报家门;第二场是地方开道;第三场李后上场唱[二黄慢板]。20世纪50年代后期,裘盛戎与李多奎二位先生合演此剧时,曾删去过第一场。

李后向包拯诉冤时,因为是在天齐庙内,所以舞台正面摆有“堂桌、香炉、小帐子”,表示供奉着东岳天齐大帝。包拯审案时,坐在“大边”(面向观众的舞台左侧)。当年裘盛戎和李多奎二位先生合演此剧时,即摆有“堂桌、香炉、小帐子”。裘先生扮演的包拯进庙之后,还有参拜“东岳大帝”的身段(其实这是传统的演法),而且后面包拯“赐瞎婆一矮座,暖茶半盏”时,李多奎先生扮演少有摆堂桌的,包拯进庙也就没有参拜的身段了。但是,包拯之所以坐在侧面,就因为舞台正面供有东岳大帝。再大的官,甚至皇帝也要让位于神。如果舞台中间空着,那么包拯坐在侧面审问瞎婆就没有意义了。遗憾的是,有时舞台上忽略了这一点。

《遇皇后》是李多奎先生经常演出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有繁重的唱功,而且声腔板式丰富,适合展现艺术优长。直到1961年底,他停息舞台生活为止,这出戏他唱了将近40年,为后世留下了唱功老旦剧目的典范。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打龙袍》剧情介绍赏析

2021-6-14 20:37:35

戏曲知识

京剧《哭灵》剧情介绍赏析

2021-6-14 20:39: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