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河南孟津有一贫躯康氏,其次子张义奉母命,携带钓得的金龟宝贝,到样符县署中,寻找身为县令的兄长张宣,辩赌养母亲之理。不料,恶嫂王氏图财将张义害死。康氏盼子不归,遂徒步奔赴祥符,始知张义已死。康氏前往灵前哭祭,回思往事悲励欲绝。当夜宿于灵枢旁边,冥冥中,张义鬼魂托梦,哀诉王氏凯舰金龟将己杀害之事,并恳求母亲代为报仇。次日清晨,康氏假托去城惶庙还愿,至开封府包拯堂前为子申雪了冤屈。
这出戏也叫《哭灵托兆》 ,最早源于徽戏, 一般只演灵堂一场。该剧是京剧形成以来,历史悠久、长演不衰的剧目。20 世纪50 年代初至70 年代末,因禁演鬼魂戏而停演了近30 年。《哭灵》和舞台上常演的《钓金龟》、《行路训子》是同一个故事。这三出戏有时连演,称《金龟记》,也称全部《孟津河》 。 《双钉记一一包公巧断案中案》 ,是这个故事的最后部分。清末戏曲理论家焦循的《剧说》(卷四)中载《村中演剧,每演包待制勘双钉事, 一名《钓金龟》。 "清末的《古柏堂传奇》中,有唐英改编的《双钉案》,即此全剧。清代画家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中,就有前辈老旦名家郝兰田(王瑶卿之外祖父)在《行路训子》一剧中扮演的康氏。
《哭灵》是一出老旦唱功的重头戏。包括〔慢板〕、〔原板〕在内的24 句的大段〔反二黄〕唱腔,这在京剧的传统剧目当中,是较为罕见的。《哭灵》、《孝感天》和《孝义节》三出戏里,虽然都有老旦的〔反二黄〕唱腔,但是比较起来,唯独《哭灵》的段落长、唱腔丰富。老旦的〔反二黄〕唱腔,是在老生〔反二黄〕的唱腔基础上,又吸收了青衣的〔反二黄〕唱腔的旋律而形成的。所以,听起来,好像有《李陵碑》、《奇冤报》、《宇宙锋》和《祭塔》等剧的腔调。这种结合,当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水乳交融的产物。
《哭灵》也是李多奎先生的拿手戏之一。他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又苦心孤诣地汲取了《祭江》等剧中的某些青衣唱腔,遗貌取神,自成机抒,形成了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老旦〔反二黄〕唱腔。李多奎用他那声如洪钟、醇亮甜润的嗓音唱来,缠绵委婉,凄楚动人,并且不失老年妇女的衰颓之音。〔慢板〕唱出了康氏强忍年迈失子之痛,在寒夜孤灯下,为儿守灵的悲惨境遇。行腔中华丽的嗽音,使唱腔更显示了几分苦涩和凄凉$后面如泣如诉的〔原板J ,俨然是老婆婆哭儿子,絮叨前情的口吻。康氏初进灵堂的〔二黄导板〕中"见灵堂" 三个字李多奎以高寒鹤映之势唱出, 一气呵成。这句唱腔气力之充沛和技巧之高超,可与高庆奎先生演唱《迫遥津》中的"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的前三宇相媲美,这是他人所望尘莫及的。"堂"字的下滑落音,圆润流畅美不胜收。接下来〔散板〕中的"枉死城" 三个字,李多奎在晚年唱"枉"字用的是个美妙的平腔。这样处理, 一来避免了唱高音吃力, 二来不与《钓金龟》中的"小张义在一旁他不睬不闻"的唱腔雷同。"死城" 二字连唱急出,不仅俏丽悦耳,更唱出了康氏惊闻噩耗的悲哀急切心情。"枉死城"的唱腔,是李多奎在演唱方面炉火纯青衰年变法的一个范例。
〔反二黄〕唱段当中僧人"的"僧"是上口字,传统唱法应唱作"s?n (音森)"。但是,这样唱和后面的"人"便成为叠韵字,而且"僧"字还有个小腔,演员唱着和观众昕着都很别扭。所以,李先生唱这个"僧"字时不上口,而是按照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发音,不为传统所固,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剧中人康氏的年龄是63 岁,未达莹莹之年。这在《行路训子》的念自当中是有交代的。而且康氏之子张义,是个小青年。从他在《钓金龟》剧中的扮相和表演两方面,可以说明其年龄当在20 岁以下。所以李先生演出时,按照传统路数, 头上戴的是黔网子和穆发霖。
《钓金龟》、《行路训子》和《哭灵托兆)) ,都属于李多奎先生最得意的代表作品。这三出戏虽然演的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片段,剧情相互衔接,但是李多奎从不连演,而且顶多是戏码列在倒数第二。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老旦在舞台上的地位,微于其他行当。李多奎从二十多岁改唱老旦以后,始终与一流演员合作,并且一直是甘居绿叶。如果上述三出戏连演,那么老旦演员势必要独挑大轴,而这又不是他的意愿了。例外的一次,只有20 世纪30 年代初,在搭程砚秋先生班社,于北京华乐戏院晚场演出时,因为后面的老生名家贯大元先生误场了,所以李多奎与扮演张宣的刘景然在演完了《行路训子》之后,又接演了《哭灵托兆)) ,以救燃眉。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