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萧长华演出本
《玉堂春》的故事源自明末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剧情如下:苏三从小被父母卖到妓院,十六岁时遇到贵公子王金龙,二人一见钟情订了终身。王在妓院一住三年,耗尽银钱,被鸨儿撵出。苏三忠于王而不再接客,被鸨儿设计卖与山西洪洞县富商沈燕林为妾。沈妻皮氏与赵监生私通,毒死沈反诬告是苏三所为。县官受贿枉法,把苏三问成死罪。这时王金龙已做了山西巡按,发现了这桩案件,调苏三来省城复审。王金龙辨明苏三冤狱,不忘旧情,与苏三得以团圆。《苏三起解》乃《玉堂春》中的一折,写解差崇公道提解苏三自洪洞县赴太原,一路上苏三向崇诉说冤屈,崇加以劝慰并收其为义女的情节。
《苏三起解》一名《女起解》,早年并不是单独演出的折子戏,而是《三堂会审》前的过场戏。20世纪20年代,王瑶卿先生在红豆馆主溥侗和袁寒云、梅雨田等人的帮助下,对《女起解》进行增益,特别是创编了一段[反二黄慢板],从此该剧成为青衣行当的重头戏、深受观众喜爱的折子戏。而由梅兰芳和萧长华联袂演出的这台戏更成经典之作,历演不衰。
梅本《苏三起解》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动。早时的演法是戏开演后,正场摆堂桌,堂桌后面设神帐作为神龛。苏三起[叫头]“苦哇”后,有八句[反二黄慢板],唱词是“崇老伯他说是冤枉能辨,想起了王金龙负义儿男。想当初在院中何等眷恋,到如今恩爱情又在哪边?我这里进庙殿忙把礼见,尊一声狱神爷细听奴言。保佑我与三郎重见一面,得生时修庙宇再塑金颜”。20世纪50年代初,因强调“反对迷信”,将头场的神龛去掉,也就删去苏三拜狱神的情节,这八句唱词保留了前四句,后四句压缩为三句,改为“我这里将状纸暗藏里面,到按院见大人也好申冤”。实则从戏文戏理来看,老词倒更符合人物心态。
《苏三起解》是出以唱功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青衣戏,戏虽不大,但唱词有42句之多,板式变换丰富,计有[二黄散板]、[反二黄慢板]、[西皮流水]、[西皮摇板]、[西皮导板]、[西皮原板]、[西皮慢板]和[回龙]等。用唱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和延伸剧情,是梅兰芳所牢牢把握的舞台表演手段。他的唱腔给人的感觉是腔随情走,而情由心生。比如苏三第一次出场唱的[二黄散板]“忽听得唤苏三……”唱腔表达的是苏三内心的恐惧,因她在牢狱中饱受了酷刑,今日喊她出来,是否又要惨遭折磨?这是她难以逆料的。接下去的[反二黄慢板],是崇老伯给予她的一点点平反的希望。[西皮流水板]“苏三离了洪洞县”,是她求生有望的唱腔,虽然说苏三仍旧戴着行枷,但她已经离开了监牢,来到大街之上,求人给南京的王金龙送信,把她自己的境况传递给他,这无论如何也是件好事。因此心中滑过了一丝儿喜意。这段唱腔,轻盈俏丽,有如小河流水般流畅欢快,生动表现了一个死囚面对一线生机的喜悦之情。难怪当年脍炙人口,今天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该戏虽说是以“唱功”为主,但在“做功”方面,也很吃重。有几处细节很能表现女主人公苏三的性格和身份。其一,当崇公道押解苏三出县城,因天气炎热而给她去掉行枷之后,苏三立即夸赞崇公道“你倒是个好人!”听崇公道说:“好人怎么着,连个儿子都没有,就连孙子也给耽误了”时,她立即上前认其为义父。其二,苏三唱完“洪洞县内无好人”,惹怒了崇公道,他立即要公事公办,给她重新戴上行枷。此时聪明的苏三,马上把长脸变成圆脸唱道“唯有你老爹爹是个大大的好人”。这些细节并非是戏曲的噱头,而是体现苏三自幼进入妓院,学会察言观色,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接人待物圆滑的一面。
刘淑兰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