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演出本
韩世忠、梁红玉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反对议和,力图恢复中原,是南宋的主战派。他主战的意见和为岳飞冤案的申诉均不被采纳,遂自请解职,闭门谢客,死后追封为蕲王。他的夫人梁红红玉襄助丈夫抗金,建炎四年(1130年)与韩世忠于黄天荡阻击金兵,擂鼓助战被封为安国夫人(“红玉”之名不见于史,史称“梁夫人”),为世代称颂,名垂青史。二人皆出身低微,后来际会风云,这种传奇般的经历常为后人津津乐道。《说岳全传》用一定的篇幅,歌颂他们的英雄事迹。明陈与郊作有传奇《麒麟罽》,收于《古本戏曲丛刊》;明张四维作有传奇《双烈记》,收于《六十种曲》。这些都是据史而著。名旦赵桐珊有《梁红玉》一剧的藏本,故事基本上符合这两部传奇的情节,收在《京剧汇编》第二十三集。京剧舞台上有关梁红玉的传统剧目有《玉玲珑》、《两狼关》、《战金山》等。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根据《战金山》改编成《抗金兵》公演;尚小云将《玉玲珑》、《战金山》二剧加以改编,成为一出前文后武的《梁红玉》。
尚派《梁红玉》讲梁红玉在京口不甘沦为歌妓,遇韩世忠,因有报效国难的共同抱负而结成伉俪。韩投军到两狼关立功升为将军后,梁摆脱了歌妓生涯,襄助丈夫抗金,后在金山亲自擂鼓助战,在黄天荡击败金兀术。
剧中围绕梁红玉安排了两个生角展开故事。一是丈夫韩世忠,他不满南宋京口守将范宗伊终日酒肉声色,不思抗金,新婚后即到前线投军抗敌;在妻子的协助下,屡建军功,在黄天荡大破金兀术,成为南宋抗金英雄。另一是堂弟梁士诚,他是一个浪荡子弟,把祖传的宝剑卖给堂姐梁红玉,不思抗敌,却投到金邦的怀抱,做金邦奸细窃取宋营军情。梁红玉大义灭亲,处置了这个叛徒。梁红玉对两人的爱与憎合成了她抗金报国高大形象。
老本《玉玲珑》是土地爷和土地奶奶牵线,梁红玉见韩世忠红光罩身而成就姻缘。赵本《梁红玉》梁母的形象是个老鸨,贪财,嫌贫爱富,等到韩世忠建功封了官才改变了态度,也是一种俗套。与此二本相比,尚派《梁红玉》主题鲜明、突出,自始至终歌颂、赞扬抵抗异族侵略的英雄行为:梁母支持女儿的婚事,赞助女婿前往边关投军抗敌;红玉千里跋涉,历尽艰辛,去边关寻夫;底层军士巡营时对红玉的称赞;全军在黄天荡的英勇奋战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梁红玉》是一出文武兼备的戏,充分发挥了尚派富于阳刚的表演特长。梁红玉是一位巾帼英雄,本不适合用比较缠绵的[慢板]唱腔去表现她的情感,但尚小云却在梁红玉首次出场非常恰当地安排了四句[西皮慢板]的唱段,表述梁红玉不甘心身落平康的心情,“没奈何母女们身落平康”一句,用顿挫分明、气势刚烈的尚派特有的长腔唱出,一开始就使人感到梁红玉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女性。在前半出戏中还安排了两段[流水]板唱段:一是给韩世忠赠银后,一是与韩世忠缔婚时。前一段是[流水]板大路唱腔,最后一句“见了母亲我们说分明”的腔比通常的腔仅做了二拍的扩展:“母亲”使了个小腔,镶嵌了“我们”二字,用它将梁红玉支持一位爱国志士去报效国家的那种欣慰、满足的心情深深地感染着观众。后一段是尚派独创的[流水]唱腔,表现梁红玉遇到红尘知己的兴奋和实现韩、梁二人共同的报国志向的信心。尚派和处理是刚柔相济,起伏跌宕,感情非常强烈。最后一句“发誓愿前去从军”,伴随着三人在台上互相招呼的身段,使用了一个节奏非常强的拖腔,再加上鼓板的重击,使得梁红玉、韩世忠二人成就美满姻缘的喜庆达到了高潮。
《梁红玉》的后半出则侧重于武。“战金山”一折可以说是大刀马旦戏,完全可以与大武生戏比美。尚派梁红玉起霸,边唱边舞的“边挂子”,工架沉稳,身段边式,气度饱满,声调洪亮,歌唱高亢,举手投足都带着英姿飒爽女元帅的风范。大战开打,火爆热烈,“快枪”打得令人眼花缭乱,打番将的“四门斗”,抽龙虎帅的“拨浪鼓”都非常干净利索。耍下场就像金光护身,鹞子翻身宛如满台飞舞台的红蝴蝶,通场给人感觉是隽美、刚健、豪放、热烈,大家风范。特别要提出的是“三通鼓”之后,以<将军令>为伴奏的擂鼓。这本是过去在春节时用于“吹台”的曲牌。“吹台”是过去戏班在开演前渲染剧场火爆气氛的手段,用它来渲染宋军高昂的士气和激烈的战场气氛极为恰当。戏中梁红玉击鼓不单单是技巧,不论是面部表情,还是挥动鼓楗鼓动兵将士气和指挥部队战斗的表演,都强化了“战金山”这一折戏的艺术感染力。
尚派《梁红玉》剧本不够完整。就拿尚派本门戏来说,也不如《汉明妃》、《乾坤福寿镜》。其实,尚小云先生对待艺术是精益求精的,《汉明妃》、《乾坤福寿镜》也是在解放后不断地演出修改定型的。只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后来尚小云终止了艺术活动,至使大量的尚派戏没来得及完善、整理。因此,尚派艺术继承人也应该和其他流派继承人一样,不但要继承先辈的艺术风格,还要不断地完善本门艺术中的不足,并不断地促进它的发展。
哈鸿儒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