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生张君瑞进京赶考,途经蒲州,游赏名刹普救寺,巧遇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张君瑞遂借住寺内,以期再会莺莺。值叛将孙飞虎欲掳莺莺成亲,兵围普救寺。崔夫人情急之中声称谁能退去贼兵,愿以莺莺相许。张君瑞遂请来其友——蒲关守将白马将军杜确剿灭孙飞虎。不想崔夫人自食前言,只许张君瑞与莺莺兄妹相称。红娘对此十分气愤,甘心为莺莺、君瑞传递书信,促成二人的结合。崔夫人察知,拷打红娘。红娘反责崔夫人不该出尔反尔。崔夫人自觉理屈,以相国府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允张君瑞赴考得中后与莺莺完婚。
此戏情节源出元杂剧《西厢记》,以崔莺莺、张君瑞为主角。其后昆曲编演其中《佳期》、《拷红》两出。京剧本无《西厢记》剧目。荀慧生先生由于甚喜红娘好打不平的性格,与剧作家陈水钟先生共同参照元曲《西厢记》和昆曲演出,于1936年编成以红娘为主角的京剧,即以《红娘》为戏名。同年10月22日在北京首演,自饰红娘,何佩华、高维廉、何盛清、张春彦分饰崔莺莺、张君瑞、崔夫人、白马将军。演出深得好评,此后数十年屡演不衰,成为“荀派”代表作之一。新中国建立之初,一度把此戏列为禁戏。后经北京市文化局干部袁韵宜与荀先生共同整理,改动原唱词中被视为不健康的台词,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此后又增添了花园听琴的一场戏,始成演出完本。1962年,出版《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前,荀先生与我又共同做了加工。
荀先生向以大胆创造、改革出新享誉剧坛。在这出戏里,先后创出《佳期》一场“小姐呀、小姐你多丰采”一段[反四平],《琴心》一场“看小姐红晕上粉面”的[反汉调]唱腔,既抒发了红娘的内心感情,又新颖别致。在表演方面,则采用武戏中的舞蹈动作,以求吻合彼时的人物心情。如红娘在随张君瑞去其书房给莺莺写信时,为表达红娘的急切,采用武戏中两个“大刀花”,从门口直达堂桌,随之便急速注水研墨。再如红娘在引导跳过花园墙的张君瑞会莺莺时,为了不让莺莺事先得知,而借为其取棋盘的机会,以棋盘遮住张君瑞行进,采取武戏中的“鹞子翻身”、“刀花”舞动棋盘,而后平持棋盘走“圆场”,张君瑞在棋盘下走“矮子”步随之等,都是这种文戏武演的例证。
历来学习“荀派”的旦角演员极多,这些演员,有的正式拜师,有的只是私淑,所以向有“十旦九荀”,甚至“有旦皆荀”、“无旦不荀”之说。据我所知:早年得荀先生亲授取得突出成就的,除吴素秋为其干女儿外,童芷苓、李薇华、宋紫珊、袁灵云、陈梅兰、张正芳、赵慧秋、黄少华、王紫苓、尚明珠,以及男旦许翰英和本戏整理者毕谷云各位,都经正式拜师。新中国成立后,经艺术院校或演出团体推荐,学习“荀派”且取得突出成就,从而拜师者有:刘长瑜、曲素英、沈健瑾、许嘉宝、孙毓敏、岳惠玲、董金凤、胡慧兰等。由于荀先生所创“荀派”,演唱中灵活性大,既不失传统程式,又不拘泥于传统程式:如起唱前不干等胡琴“过门”,表演中不全用小脚步等等,容易被学的人误认为好学,而学走了样子。荀先生对于学习“荀派”的人,一方面不要求亦步亦趋,主张在学深学透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一方面极力反对在还没学深学透的时候,借夸大其演唱特点以哗众取宠。一向强调“过犹不及”,认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于早年学他,而后根据自身条件,有所变革的吴素秋、童芷苓等,他都给予肯定,对于忠实其艺术的许翰英、李薇华、毕谷云等,则被他认为是促使“荀派”艺术正确流传的得力骨干。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