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册》故事出自《杨家将演义》。宋太宗时,大将杨继业的七子延嗣在擂台上将国丈潘洪之子潘豹打死,两家结仇。潘洪为报私仇,下书辽邦入侵宋土,自己讨下帅印,假意抗辽,单点杨继业为先行。潘令继业率六郎、七郎出兵交战,虽胜,却不准继业父子回营,因而被困在两狼山。七郎延嗣奉命去大营搬兵求救,潘洪趁机将其灌醉,用乱箭射死。在两狼山受困的宋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人马冻饿,不能御敌,继业碰死在李陵碑下殉国。当其时,只有六郎延昭一人突围,回至东京告下御状,才将潘洪解至京城受审。八贤王翻查清官名册,选中了廉洁正直、不畏权贵的霞谷县县令寇准。寇准进京受命后,尚未开审,后宫潘娘娘就命太监送来厚礼,强令寇准收下,企图庇护其父。寇准携赃礼去南清宫八贤王府以明心志。八贤王敬其刚正,赠以御马,并亲自带马坠镫。寇准回衙后,开始审问潘洪,五刑用遍,潘洪始终不招。遂二去南清宫,建议将潘洪用酒灌醉,借南清宫假作阴曹地府,使其招供。果然,潘洪醉后,怀疑自己真到了阴间,为求还阳,供认了卖国求荣、陷害杨家的罪行。
《清官册》是从清乾隆年间王廷章编的大型宫廷戏《昭代箫韶》改编为京剧的,又名《审潘洪》、《霞谷县》、《升官图》。它以老生、花脸为主,唱念并重,流传广泛,很多流派艺人都经常演出,杨宝森、奚啸伯经常与《李陵碑》连演,总名《杨家将》;马连良则只单演《清官册》。
京剧中很多剧目都把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唱念放在黑夜五个更次来表达,一般称为“叹五更”,形式多种多样。《文昭关》、《乌龙院》、《捉放宿店》、《断臂说书》以及《闹府》,都有不同表演手段和层次。《清官册》则是一人独唱五段来表述寇准的心情。寇准独坐馆驿内不是心神不定,而是猜疑:宦海沉浮,风云变幻,猜不透金牌调自己所为何来,但扪心自问,为官清正,也就坦然了。表达这种心情,各流派的唱词和板式的处理上都有不同。言派到五更上金殿见君时转唱[摇板]来表达寇准坦然处之的态度,这种表现方法难度大,没有流传下来。马、杨、奚都是[原板]到底。马连良早年唱[三眼]的第一句是“一更一点月正明”,不使长腔,晚年改唱“一轮明月照窗棂”,用大腔,在灵巧流畅中见出寇准的沉稳,仅把传统唱腔改动了一个音符,就形成马派圆润动听的特有旋律。“心问口口问心暗自思忖”一句走低腔,使人感到,此时此刻寇准心情相当沉重,琢磨不透金牌来调是怎么回事。随后想到自己到霞谷县兢兢业业,勤政爱民,情绪渐渐地稳定下来。到四更更衣后,让家院回衙报信。这段唱俏丽动听,干净利落,让人感到不是一般报平安的敷衍,而是很自信自己的为人。接着上朝,马派这段唱词改动较大,删去了朝官嘲笑的六句唱词,更加集中地表现出寇准的从容不迫的高大形象。老本有寇准见君的场面,皇帝幕后“搭架子”。马派、杨派都改为暗场处理,把最后一句[散板]删去,八贤王上,接唱下句。从文学角度也好,从戏曲角度也好,都显得更加精练。
《清官册》既是一出唱念并重的戏,就不能不提及这出戏的大段念白。京剧中老生以念白吃重的戏很多,像《十道本》、《断臂说书》、《审头刺汤》等都有大段的白口,但这些戏或在语言之间有其他角色的夹议,或在段落之间夹有其他角色的唱念。这样,就有了间歇喘息的机会。唯《清官册》的这段七百多字的念,要一气呵成。马连良这段念,真是举重若轻,流利畅快是其表,声情并茂是其本。念白中间又有锣鼓渲染着气氛,并且分出段落、层次。开始,语气平静缓和,道出潘杨两家矛盾的发展。随后,叙述潘洪挂帅后公报私仇,用简明的语言讲清了其对杨继业的刁难和除去杨家保官呼延老将军所用的计谋。这段念比前面稍快一些,在情绪上露出了寇准的愤愤不平。随后两节是这段白口的“核儿”,寇准以激昂的情绪说明了杨继业被迫害致死的过程。念白节奏疏密相间,语调错落有致,听来铿锵有力,宛如敲金嘎玉。最后一节道出寇准对潘洪审判的结论,“想你为臣不能尽忠……”一段贯口,念到“卖国的”戛然止住,给了一锣,再用拖腔念出“奸贼”两字,充分表达出人物悲壮严肃、辞严色厉的神态和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强烈情感。马派的这段念就是一段没有乐谱的唱段,真是字字珠玑,声声入耳,感人至深。
《清官册》虽然是一出老生安工戏,决不能忽略它的做表。有几处按剧情发展设计的身段可称神来之笔:八贤王亲自牵马时,寇准在下场门处转身袍襟一涮,双手提着袍襟,蹉步到台口跪在八贤王面前,受宠惊愕的神态表露无遗;离开八贤王府时一笑,后又被太监呵斥,寇准怀抱马鞭斜身抬右腿亮相,“哦!”一声,用手将嘴一捂,充分表现出一副既得意忘形,又自愧失态的神情;当马牌报潘洪气闭时,寇准出座,用趋步、双手抖髯、翻袖、搓手等身段组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出寇准的惊骇。马派的这些做派自然、漂亮、舒展、大方,紧紧贴着人物思想感情发展,既感染了观众的情绪,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