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策跑城》是《薛家将》(《薛刚反朝》)中的一折。它前面的故事是说:唐代薛仁贵的后代薛刚酒醉大闹花灯,闯了大祸,为奸臣所害,满门抄斩。薛刚逃至寒山落草,招兵屯粮,伺机报仇。老臣徐策牺牲自己的儿子,救下了薛家的后代薛蛟。薛蛟长大以后,徐策把真情告诉他,命他去寒山搬兵。本剧是说薛刚见了薛蛟,发兵来到长安城下。徐策兴冲冲上殿奏本,希望皇帝拿住残害薛家的奸臣,为薛家报仇,以免兵戎相见。“跑城”,细腻地反映了徐策在上殿路上兴奋的心情。
这戏的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在历史上并无薛刚、徐策这些人。
《徐策跑城》原是徽班戏。最初由王鸿寿(艺名“三麻子”)移植成京剧。王鸿寿对该戏作了许多丰富和加工。后来周信芳又在王鸿寿演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幅度的加工和创造,经过几十年的舞台实践,深得观众喜爱,是麒派代表剧目。建国以后,又对剧本进行了整理,表演上更加精炼,成为麒派传世精品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徐策跑城》的唱腔曲调源自徽调的[高拨子]。与京剧常用的[西皮][二黄]迥然不同,别有一种高亢、苍凉的意味。这出戏唱做并重,尤其着重舞蹈。特别在“跑城”一场,台上只有徐策一个人。他既为薛家后代成长起来了感到高兴,又不希望他们的人马马上杀进京城,兴冲冲急冲冲地赶着去奏本。一边走,一边回首往事,预测后果,连唱带跑带做,由慢到快,由缓到急,袍袖翻飞,声腔动人,满台是戏,满台生辉。
20世纪60年代,我为周信芳记录、整理这出戏的表演艺术经验,他要我写上一段话:“正因为是着重舞蹈,而舞蹈又是从生活、从人物、从剧情的需要出发的,风格上近乎泼墨山水,讲究气势。要用文字记录,非常困难。”
他还说:“在记录时只能一个身段一个身段、一节一节地说,许多转身的动作也很难说清楚,在表演时就一定要连贯,特别是在身段与身段之间,节与节之间,依然要有感情,有节奏,还要和音乐相结合,要考虑到舞台画面,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要靠经常的观察、体验与锻炼了。”
还有一层,周信芳认为艺术最忌刻板化,表演不能用模子去套。演员的演出,受到当时客观环境与自己心情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每一次的演出,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有时还会有所发展,正如画家作画,一幅画画好了,要求他再重画一幅,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周信芳的演出,包括他演《徐策跑城》,自然也是如此。
此次整理主要在唱腔、胡琴伴奏和锣鼓等方面根据记忆作了新的加工。表演方面则是依据周信芳口述,由我记录整理下来的。在个别地方请教过张信忠同志,特此致谢。基于前述的原因,演出时也不能把这整理本当作模子,不宜过于拘泥。况且很可能有疏漏、误记之处,尚盼能得到行家和爱好者的批评、指正。
卫明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