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松下书》也是《赵五娘》中的一折。
大致剧情是:蔡伯喈得中状元,入赘牛相府,却从未寄过一封家书。其家乡陈留遭遇灾荒,父母双亡。其妻赵五娘平时吃糠度日,又剪发卖发营葬双亲。然后身背琵琶,行乞进京寻夫。拜托张广才代为看守公婆坟墓。这一天张广才正在坟前打扫松枝,遇到李旺来为蔡伯喈下家书。本剧所述即是他们二人相逢又分别的情景。
这戏原是昆曲(《琵琶记》),后来为徽班吸取,先仍唱昆曲,继之改为徽调。
海派京剧的先行者王鸿寿(三麻子)原是徽班演员,后来改唱京剧,把一些徽调剧目、曲调、表演移植到京剧,加上自己的创造,从而广为传唱。王鸿寿还与创办“新舞台”的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冯子和等合作,编演新戏。这里顺便介绍一下新舞台。
新舞台创建于1908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建者夏氏兄弟等选址,不选在上海繁华的租界,而是在华人地界的九亩地(今上海大境路开明里)。
二、编演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戏如《黑籍冤魂》、《新茶花》,以及外国戏《拿破仑》等等。
三、打破了旧式的茶楼,首先创建西式的剧场与镜框式的舞台,并且采用了灯光布景。先是由日本技师设计,后来改请了中国美术家张聿光。后来发展成机关布景。
四、他们不仅演爱国戏,而且有实际行动,他们都参加了响应辛亥革命的上海攻打制造局的战斗,潘月樵还负了伤。
新舞台对周信芳有重大影响。
王鸿寿在红生(关羽戏)方面也有重大的创造,此后京剧的红生无不受其影响。
后来周信芳在表演上深受王鸿寿的影响,《徐策跑城》、《斩经堂》、《扫松下书》,以及红生戏《华容道》都经过他的发展、创造,成了麒派的经典剧目。
周信芳到了晚年,还常演《扫松下书》。有时是演全剧《赵五娘》,有时作为折子戏,则要演双出。
他扮演的张广才,其古道热肠,竭尽全力帮助别人,并且是非分明,令人感动,难以忘怀。
这次以1954年7月3日的录音为基础,并得到了周少麟的帮助。
卫明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