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派戏《萧何月下追韩信》剧情介绍赏析

《萧何月下追韩信》在麒派戏里,名气最大,影响最大。

麒派剧目中其他的代表作、精品,如《四进士》、《清风亭》、《乌龙院》等,虽说独到之处早有定论,但其他流派也演过。唯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只此一家,而且过去曾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几乎到处可以听到“好一个聪明小韩信”和“三生有幸”的传唱声。

据周信芳说,这戏创始于1920年。当时他根据《西汉演义》亲自编写此戏,但不是自己演,而是给刘奎童演,他配演韩信。

到他29岁时,再次去北方演出,在烟台开始演这出戏,并对剧本进行了加工。以前他的打炮戏原是《南天门》、《独木关》和《群英会》。从这时起,头一天的《南天门》就改成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以后又发展成连台本戏《汉刘邦》。以后,他又参考了《史记》、《汉书》,在演出中不断对这戏进行加工。1955年又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加工。

这个戏的情节并不曲折,矛盾冲突也并不错综复杂。不过是韩信有了张良推荐的角书,故意不拿出来。萧何知道他的为人,但在用人之际,重其才,极力向刘邦保荐。刘邦就是看不起他,不肯重用。韩信故意做作,假装逃走,萧何急着去追赶。最后当然是保荐成功,韩信达到了“拜将”的目的。但是整个戏的结构、铺排,尤其是萧何性格的塑造,确有特色。三场金殿,内容是一样的,都是萧何举荐韩信,刘邦不接受,在处理上却各有不同,而且颇为风趣。萧何一再重复的“韩信哪”,常常引来观众的笑声。后面的追,又有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徒步赶到东门。第二个段落就是“月下追信”的正题。这两段不但载歌载舞,唱做并重,第二段落的好几个圆场,也各不相同,越跑越急,最后一个“吊毛”,接着是单腿跪步,然后才倒下。韩信扶他起来时,和着锣鼓([撤锣])的节奏喘气,既是剧中人喘气,又是演员喘气,糅在一起,夸张而又有生活依据,又不乏情趣,令人叫绝。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赶到韩信住处,看墙上的题诗,背对着观众,通过背上的动作,把萧何吃惊的心情传达给观众。这就是周信芳的麒派表演艺术中著名的“背上有戏”。

1961年底,在北京举行周信芳舞台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时,在新侨饭店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田汉曾提到周信芳的“背上有戏”是学一个德国电影明星(大约是约翰·巴里摩亚),他当即问在座的周信芳,是不是这样?周信芳点点头。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演唱艺术(包括唱段、唱腔,以及通过唱表达的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也最具麒派特色。主要是[慢流水]如“好一个聪明小韩信”,“我主爷起义在芒砀”,[二黄碰板]“三生有幸”。不耍长腔,没有长过门,唱时好像在说话,而说话中分明是唱。让观众听得清,听得懂,又韵味盎然,能引起共鸣。既节奏明快,又能叙事、抒情,绝不拖拉,颇有现代气息,并且易记、易学、易唱,因而也就能广为流传。

还有就是[摇板]、[散板]。周信芳认为[摇板]、[散板]最容易被人忽略,但演员对之绝不能忽略,一定要把它唱好。[摇板]、[散板]无板无眼,唱起来比较自由,因而更有利于刻画人物、表达感情。例如这戏里的[散板]“听说韩信他去了”,表现萧何来不及备马、备轿,步行赶往东门,边走边唱,连唱带做,载歌载舞,成为了一段重要的唱段。

周信芳曾经把萧何和《徐策跑城》里的徐策做过比较,他说:“萧何和徐策都是宰相打扮,不过徐策年纪更大一些,戴白髯口,而萧何戴‘黪’(这已经比历史上的萧何要老一些了);徐策是充满了对薛家复起的喜悦,萧何则为失去将才而忧急”。

萧何对待不同的人,态度各有不同,周信芳演来也是十分细致的。例如他对刘邦,现在是君臣,过去在沛丰做吏掾(小官)时,刘邦还是平民。萧何时常帮助他。刘邦做了亭长处处还要听他的。后来萧何给刘邦做后勤工作,对于刘邦的取胜,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萧何在刘邦面前,有时也不像君臣。对于夏侯婴,那是下级,有时跟他说话(例如唱“夏侯将军速修本”时),眼睛看也不看他。对于韩信,从不重视,到重视,到三次保荐,并亲自去追,这里面有一个过程,但他对韩信的为人,是心中有数的,只是为了“兴汉灭楚”的需要,才不去计较这些而已。下面对待家院、门官、樵夫,语气、神情也各有不同。对家院,先有些嫌他大惊小怪,接着就急切地吩咐他。对门官则是不等他参见完毕,就抢着问他,又要问清楚,让他讲清楚,所以又不能太急。问樵夫,则要随和一些,客气一些。

20世纪60年代,在记录、整理《<萧何月下追韩信>表演艺术》时,我问过周信芳两个问题。

其一:

萧何有一句唱词:“又见月影上树梢”。我问他:“月影”是在地上的,怎么“上树梢”?是不是应改作“月儿”,“月儿”才能“上树梢”。

周信芳说:萧何听樵夫说韩信过去已经五十余里了,往前一望,很远呢!这时看到月光照出路边的树影,这才想到天色晚了,肚子饿了。他不会无缘无故往天上看,看到的是月光照出的树影,在唱词里写成是“月影上树梢”,文字上变化一下,也是增添一点情趣。

其二:

萧何追到了韩信,韩信答应随他回去,还拿出了张良的角书。问题都解决了,最后还念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点出了正题,戏到这里是不是可以结束了?

周信芳说:这一场,萧何和韩信的矛盾解决了,可是他同刘邦的矛盾还没有解决,因此下面的戏不能没有。至于最后一场“拜将”,那只是让结尾热闹一些的排场罢了。

《萧何月下追韩信》全剧一共十九场,前面七场是铺垫,交代环境、事件、有关人物,如霸王、范增的过场,范增劝霸王杀韩信,霸王认为韩信不足道,不肯杀他。这是为了和后面萧何重视韩信做对比,衬托出韩信的重要。还有张良的两场戏,主要是交代那封角书。这些场子,从一个大戏来说,是需要的。尤其是第六场、第七场,两次“缓锣鼓”,观众都以为萧何要出场了,结果都不是,直到第三次“缓锣鼓”,那是第八场,萧何终于出来了,观众等不及了,一出场就“炸了窝”,这也是一种艺术手法,只有非常熟悉舞台,非常熟悉观众,才能施展得开。

由于这些场子与萧何并无直接关系,所以这一次就略去了(第七场作为引子,加以简化,仍旧保留)。

这一次记录、整理的依据是:

一、周信芳口述,由我记录、整理的《 <萧何月下追韩信>表演艺术》;

二、多次观看《萧何月下追韩信》演出综合所得;

三、曾向为周信芳司鼓多年的名鼓师张鑫海、周信芳之子周少麟、《萧何月下追韩信》录像复排导演张信忠请教,并经周少麟校阅,一并致谢。

卫明

注:为避免演出时间过长,适应当前的演出时间,也避免过多的重复,经少麟建议,现在演出时删去了原来的一至六场,以及“二金殿”和百姓向萧何要求韩信留任的场子。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斩经堂》剧情介绍赏析

2021-6-17 20:52:55

戏曲知识

京剧《哭祖庙》剧情介绍赏析

2021-6-17 20:56: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