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生的流派很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南麒北马,谭、余、杨、奚占尽风光。偶有七旬开外的女老生何玉蓉以汪(笑侬)派献艺,一曲慷慨悲壮的《哭祖庙》,真让人有再闻《广陵散》之感。
说到京剧老生的汪派,人们几乎就要同时说到两位在一百年前活跃于京剧舞台上的汪姓名家,一位是汪桂芬,亦即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京剧老生三鼎甲”的汪派创始人;一位就是汪笑侬。汪笑侬与汪桂芬年纪相近,却是师承汪桂芬的。从风格上看,汪桂芬激越雄健,沉雄慷慨,唱腔上以运用“脑后音”即头腔共鸣见长。汪笑侬在继承这种风格的同时,更充分利用自己文化素养的优势,讲究吐字,强调字音,尤其在创排新戏上取得很大成就。《哭祖庙》即是其中的代表作。
《哭祖庙》演的是三国时魏将邓艾兵临蜀都城下,扶不起的蜀后主刘阿斗只以开城请降为上策。阿斗的第七个儿子刘谌苦劝父亲抗敌自救,不被采纳。绝望的刘谌杀死妻儿,去祖先庙中哭诉心曲之后,自尽殉国。
择要而言,《哭祖庙》是一出唱工戏。其中的“哭庙”一折,刘谌有长达百句的成套唱腔,这在现今的京剧演出剧目中是绝无仅有的。精妙的是由于音乐布局合理、板式选用恰当、演唱技法高超、节奏变化适宜,所以大段的演唱不但毫无冗长、拖沓、一成不变等弊病,反而是用歌唱刻画了剧中人刘谌悲愤欲绝的立体形象。这里,演唱、伴奏浑然天成,编织出一幅凄宛哀绝的末日皇宫的写真图画。
刘谌的成套唱腔,由七个段落组成。其中,“进祖庙不由人心中悲叹”的一句[二黄导板],就已吞吐俯仰,百折千回,用声腔塑造着一个丧家亡国的封建贵族形象。而后的[反二黄],在唱法上颇有独家特色,比如“高皇帝手提着三尺宝剑”中的“三”字,扶摇直上,如鹤鸣九皋,恰当地传达出刘谌因追怀高祖拔剑斩蛇、揭竿起义的壮烈往事而产生的亢奋情绪。这句唱腔的唱法清奇新颖,为别剧中所罕见。再如“全凭着云台将二十八员”句中,“八”字异峰突起,唱腔中明显地糅入了大鼓的旋律;“八”字加倍渲染之后,“员”字却舒展自如,韵归天然,两个字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极美的音乐享受。在唱段中,不时出现汪派特擅的“脑后音”,如“祭奠祖先”中的“祭”字、“灭强秦”中的“秦”字等。这些精彩唱腔丰富了字的音色,充实了字的力度,确是一种高难演唱技巧。
唱段中,不少唱词看似一般,实则于平淡中折射出警人之处。像“好一个赵将军他浑身是胆,百万军中救主还。出重围撩铠甲低头细看,那时节吾皇父睡怀中,昏昏沉沉睡梦间,直到如今睡了几十年”的句子,既有十分犀利的批评色彩,又符合儿子责怪父亲的特定口吻。剧场演出,每唱至此,台下必然共鸣似地响起一片对阿斗无能的嘲笑声。
由于汪派艺术对演员功力尤其是天赋嗓音、演唱技巧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汪派除汪桂芬弟子王凤卿之外,汪笑侬传人则以女弟子为多。较有成就的早期有小月红、恩晓峰等,后来的何玉蓉则是现今仅存的汪派传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何玉蓉以古稀高龄演出《哭祖庙》、《刀劈三关》、《马前泼水》、《张松献地图》等汪派名剧,鲁殿灵光,足资垂范。直到1999年的春节戏曲晚会中,何玉蓉还以耄耋之年献演了《马前泼水》,让后人得以饱聆汪派艺术的独特风采,实乃善莫大焉,功莫大焉之义举!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