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晋王李克用与梁王朱温有宿怨。朱温闻李克用巡视河南,驻军驼龙岗,便假说“阅兵大会”及皇姑有病,请李赴宴探望。李克用军师周德威识破朱温奸计,劝克用勿往。克用不听劝阻,派大将史敬思率四十名军士一同前往。酒席宴前皇姑吐露真情,史敬思急中生智保李克用杀出重围,逃走,因四门紧闭,只有西门有一水闸多年干旱无水,史敬思力托水闸才得脱身。朱温派大将卞应随埋伏在太平桥上。史敬思保李克用至太平桥上遭遇伏兵,史带伤奋战,杀死卞应随,复挑梁将数员,终因寡不敌众,自刎疆场。克用败逃,幸遇李存孝押粮至此。朱温畏存孝之勇,追兵乃退。
《太平桥》一剧取材于《五代史·梁记》及《残唐五代史演义》。又名《上元驿》。是一出靠把老生必学必演的剧目。据说余叔岩拜谭鑫培之后,正式学的就有这出戏,可见此戏对老生演员的成长是何等重要。刘曾复先生在《京剧新序》中说:“京剧《太平桥》跟汉剧《太平桥》的内容和演法,可以说基本相同,是一出比较繁难的戏,没有坚实的基本功演不了此戏。谭传授余此戏,对余深入理解京剧老生的历史传统和高水平艺术要求,大有启示和裨益。余叔岩后来对此戏下过很大功夫,曾用此戏跟同时的一些老生演员来进行艺术上的竞比。”我们从余叔岩演出活动中可以看到,他在梅兰芳的喜群社中,为了与同班老生王风卿的上演剧目不相重叠,经常上演的即是《太平桥》、《铁莲花》、《锤换带》、《葭萌关》等戏。
但是,这出在程长庚时代就颇受重视的《太平桥》近几十年已不见于舞台了。笔者有幸,在研究生班学习期间得到了余派专家王世续教授的亲传,将这出戏重新搬上了舞台。
从学演过程中,我体会到这出《太平桥》确有独到之处。老生的武戏很多,如《南阳关》、《战太平》、《定军山》、《阳平关》、《凤鸣关》等,而《太平桥》是一出“身份戏”、“工架戏”,唱、念、做、打,几种艺术表演手段俱全。通过“四功”来表现剧中人物史敬思的“忠、勇、刚、强”,演员循着这样一个脉络去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才能成功。如:史敬思在赴会前与军师的对唱,表达了他的忠勇气概和对可能发生战斗的必胜信念。所以这段[西皮二六],就不同于一般老生戏中的[二六],关键句用一些小生腔,像“我把那朱温当作了小娃”的“小娃”二字,“上阵全凭胯下马”的“上阵”二字,都很有特色。当然这出戏最讲究的还是“工架”:在赴会路上的“马上起霸”,酒席宴前与王刚见面时的“拔剑三笑”,在水门下“托闸下岔”,在太平桥上与卞应随的开打,特别是椅子上下腰、松枪、蹬椅边,摔硬僵尸(铁板桥),这一组身段,难度都很大,这些技巧都是为展现史敬思的忠勇而设计,演员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无法完成的。
老师们常说:《太平桥》是一出高级开蒙戏。也就是说,老生演员有了这出戏的基础才能去搭班。我想老谭为什么要先给余叔岩说这出戏,道理就在于此吧。
应《集成》编委会之约,在王世续老师的帮助下,我整理这出《太平桥》,奉献给广大的京剧爱好者,希望得到专家、学者和同行的指正。在整理过程中,曾参考过吾群力主编的《余叔岩艺术评论集》和刘曾复先生的《京剧新序》。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