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桥饯别》故事取材于古典小说《西游记》,又名《唐僧取经》。
唐太宗(李世民)尊崇佛教,冀望百姓向佛,为善行好,以图社稷安宁。唯有感于国中寺僧缺少真经卷本,闻知西域印度国内有佛禅大法,遂遣高僧玄奘(唐三藏)西行求取,钦赐牒文、袈裟、金钵等物,以壮其行,并亲率臣僚于沙桥长亭为之饯别。
《沙桥饯别》原是一出以老旦为主(扮玄奘)的戏,前辈艺人龚云甫演得最为出色,后来逐渐就很少有人演唱了。戏中唐太宗(李世民)一角仅由里子老生担任,正工老生是不屑一演的。余叔岩大师生前很喜欢戏中那一段二黄唱腔。他把这段唱(包括唱词和唱腔)再次进行加工润饰,使得唱腔醇厚深沉,更臻完美,后来又灌录成唱片广为流传,因此备受余迷的推崇。这出久已销声敛迹的《沙桥饯别》也因之起死回生,不胫而走。
这出戏,我们得之于北京艺友刘曾复先生,并得到至友陈大濩兄的欣赏。因觉全剧唱腔别具风格,便和大濩在1959年冬再次整理加工。首先,我觉得原剧中唐僧角色是老旦行当,用本嗓唱腔与老生嗓音接近,改为小生扮演便有区别,这样也显得人物年轻。确定后,大濩就先把小生(唐僧)唱词写好,由我去求教姜六爷妙香先生,问他是否有兴趣担任扮演剧中唐三藏(玄奘)角色。姜六爷先让我把唱词给他,他看了之后便欣然允诺,并含笑说:“大濩改得很好,他还真有文采!就让我来尝试一下吧。”我问几天能“交卷”,姜先生说:“一星期就得。”
当天,我就把这个好消息转告了大濩。他听了也满心欢喜地说:“想不到如此顺利。”这时更巧,上海大美电台正好从美国买来一台大的新型录音机。如把文武场乐师找来,立刻就可以录成唱片。大美电台主持节目的是张达夫,我和他有通家之好。大濩又和中国唱片厂谈妥,由这两单位协作,共同进行。真是顺利,不多日由大濩试唱多次后就录成《沙桥饯别》新版本的唱片。此前,大濩在剧本上对于老生的唱,做了较大的改动和编排,删去了原来精彩的[二黄原板],并相应地又不得不改动后面的念白部分,对“饯别”一场的[西皮导板]、[快三眼]、[二六]以及最后的[摇板]、[散板]等,都做了改动;我又吸收好的一部分,而舍弃了相左的部分,保留了余叔岩先生所唱的那段“提龙笔写牒文……”[二黄慢板)、最后就形成了以老生为主角而完全不同于老旦为主角的两种《沙桥饯别》版本。不久,我又把唱腔记成曲谱,与剧本结合在一起,于1960年初在上海出版。记得,陈大濩在上海大城剧场,按此本也曾演出过数场,颇为轰动,一些爱好余派的戏迷,争相仿学,渐而推广。
此本《沙桥饯别》得以重新面世,得力于北京老友吴春礼先生的推荐。多年来我在整理剧本曲谱方面已形成了个人习惯方法,有欲改不能的难言苦衷,承蒙吴兄作了斧削精简而在间隙之中适当地给予保留通融,使此剧本得以付梓。谨此致以由衷的感谢。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