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严嵩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并在府中鸠营密室,私造九龙王冠,图谋篡位。其工匠邱、马二人被开山王常宝童诱入开山府,作为严嵩罪状的人证。御史邹应龙秉性耿直,对严嵩专政极为愤恨。他以献好心为名进入严府探其动静,乘机取得了严嵩的信任,将其诓进开山府。邹暗至开山府与常宝童定计将严嵩痛打了一顿。严嵩离开开山府决意上金殿参常宝童。为了便于验伤,严恳求邹应龙在其面部做伤,邹应龙又在御街上把严嵩痛打了一顿,最后还得到严嵩的称谢。
《打严嵩》是一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戏。在京剧中鲜有以老生和花脸为主的喜剧。这出戏的内容风趣、格调明快,多少年来它是一出为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剧目。御史邹应龙是戏中的主要人物,严嵩的两次被打,也都是他一手策划安排的。
关于邹应龙,《明史》有记载,他是长安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在史书上,虽没有邹应龙打严嵩一事,但严氏父子确实是被邹参倒的。
这出戏又名为《开山府》,是以常宝童官邸的名字所取的剧名,多年来一直这样传下来。马连良先生发表过一篇文章,其中谈到“开山府”的问题,摘录如下:“……在《打严嵩》里演员一直都把常宝童的府第叫作‘开山府’,从来没有想到这里会发生问题。去年得到一位朋友的指教,才知道常遇春封的是开平王,《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十三)上有记载,常宝童世袭王爵应是‘开平王’,不是‘开山王’……”(1962年11月11日《文汇报》)马先生接受了这个意见,准备把剧中的台词,统一改为“开平府”,但以后由于多种原因,这个戏没有演出,所以这个改动未能实现。
《打严嵩》这出折子戏,在京剧老生的各流派都演,尽管台词、唱腔等大同小异,但在表演上的艺术处理却各有特点。大约在1960年马先生教梅葆玥同志这出戏时,我向老师请教这出戏应注意哪些方面。先生说:“这个戏要注意念白的语气和层次的变化。邹应龙三次见严嵩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语气:头次见严嵩是所谓的献好心;第二次是向严嵩献计,成了他的心腹人;第三次是御街打严嵩。他们的关系一次比一次‘亲近’,念白的语气也得随着剧情的进展去变化。但要注意别造作,要念得生动自然。”
当时,先生与裘盛戎同志曾几次演出此戏,经过先生的指点,再观摩老师舞台演出,使我对这出戏的理解更深刻了。
这出戏共四场。头场是邹应龙一个人的单场,是戏曲表演中特有的交代性的独白。第二场是邹应龙初到严府,以“献好心”为名来见严嵩,得到信任,奏命金殿作证后又在严府二次“献计”,严嵩把他进一步地信为心腹人,并把御赐的穿朝马送给他。这场戏以戏曲时空处理灵活的特点转换了三次地点:严府——金殿——严府。第三场是邹应龙见常宝童,献计打严嵩。第四场是在御街,邹应龙亲自打严嵩。
四场戏都侧重于念白,情节的进展基本都是通过人物对白来交代的,所表现的事件冲突则都是邹应龙制造的,是通过邹应龙的语言挑起来的。邹应龙所讲的内容有真有假,总之是要让对方确信无疑。因此,如何演好邹应龙的“挑”,如何表现好邹应龙的假话当真话讲是至关重要的。马先生曾说过:“表演不要做作。”我的体会,也就是台词要念得严肃,遇到风趣的地方不无限夸张、不找噱头,虽是喜剧,但要通过剧情的顺序进展,自会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次整理这个剧本正是对老师的表演艺术的回忆学习。以上我的体会还请读者和师友们指正。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