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古城会》剧情介绍赏析

关羽辞别曹营,奉嫂寻兄,一路过关斩将。行近古城,马童探得张飞下落,关急往见之。张飞疑关羽负义,欲动刀兵。关羽含泪剖白。张飞若有所动,忽见曹营蔡阳率兵追至,遂迎嫂闭城。关羽无奈,于城下力斩蔡阳。张飞始悟,亲迎关羽入城,并求皇嫂讲情,向关羽请罪。关羽历数弟兄之间艰难历程,义责张飞。二皇嫂出面跪劝,弟兄终于和好如初。

此剧系先父唐韵笙根据王鸿寿先生的演出本整理改编而成。演出年代在1930年前后。

在父亲的舞台生涯中,所演出过的剧目不下百余个。除了丑、青衣、武旦行当外,其他行当他都演过。由于他戏路宽、技艺精,所演剧目均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同于麒(麒麟童)派和马(马连良)派,上海观众才称他为“关外唐”。内行则把他与“赵老开”(赵如泉)、“麒老牌”(麒麟童)并列,称他为“唐老将”。也由此,“南麒、北马、关外唐”的赞誉从上海传遍了全国。

几十年间,在所有的剧目中,他演出最多的还是关羽戏。他青年时期多在津、沪、江南各地演戏,接触过许多著名的前辈艺人,如杨瑞亭、王鸿寿、尚和玉、刘鸿声、何月山、小达子等。虽未正式拜师,却多次得到过这些前辈艺人的指教和提携。他二十五岁开始演关羽戏,最初完全模仿王鸿寿,以后逐渐吸收了程永龙、刘奎官等各家之长。自1933年久住东北后,经过十数年不间断地揣摩、演出,逐渐形成自己表演红生的艺术风格。

父亲演出的剧目均要对剧本亲自做一些台词、唱词以至情节上的加工处理。在工架舞蹈上也有许多创新,力求每一个剧目都有和其他派别不同的精彩之处。

在扮相上,他揉红脸,不画黑痣。两道眉间画有三道曲纹,蚕眉凤目清晰俊朗。头戴夫子巾,口戴头发黑三,长近一米。身穿自行设计的绿缎软靠,为突出关羽的凝重大方,以醒目的“回”字纹作靠边的装饰,不用排穗。足穿三寸半的黑靴,靴底两头斜下形似元宝,精巧典雅。青龙偃月刀长六尺五,刀头长二尺二,刀鐏长一尺半,刀头用铁纱包裹构成空腔,内有数个小铜铃,铁纱上嵌金色行龙,口衔一颗滚动红珠,刀背缀有一缕红缨,大刀舞动时红珠滚动,铜铃作响,十分壮观。

演唱上,他综合了汪桂芬的高亢激越和王鸿寿的雄浑遒劲,创造了关羽的特殊唱法。音色源于生而偏于净,洪亮、厚重。声腔挺拔、刚劲,气魄大、力度强。在《华容道》的[导板],《灞桥挑袍》的[流水]、[垛板],《走麦城》的[高拨子],《古城会》的[导板]、[二六]中都有精彩的展现。

表演上由于父亲文化修养较高,熟读《三国演义》,对关羽的性格、气质把握上便具有相当的深度。他扮演关羽凝重而威武,气度非凡,一出台便可威镇全场,且于威武中又透着一种儒雅之气。场上的一举一动,小从一个“云手”、一个眼神,大到一段趟马、一段唱腔,都尽在人物情理之中。关羽戏中的工架身段是特殊的表演手段。父亲身材不高,但他非常强调关羽身段的开阔大气,强调动作过程中的圆顺和亮相时姿态,神韵的饱满、漂亮。他曾和徒弟们说:关羽不能总是闭着眼,他是丹凤眼,不是没有眼。在各种亮相中关羽的姿态不同,情绪、眼神也各异。肃穆、骄矜、激情、愤怒,都要通过眼神表现出来。造型、姿态、亮相的关键是内在气韵的把握和身体动作的配合,唯有如此才能恰到好处,具有生动的气象。

总之,父亲通过他的唱、念、做、舞表演,把不同境遇中的关羽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这一人物在舞台上已不是一个板着面孔被神化了的角色,而是一个令人或感动、敬仰,或惋惜、同情的活生生的人。

《古城会》是唐派关羽戏中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剧目,从剧情到唱腔、台词、动作均与其他派别有所不同。

关羽首次出场的马趟子是旗牌扛刀、马童牵马上。父亲认为在这里过分火爆地出场不符合关羽此时的心境。马趟子的动作应稳健开阔、节奏急促,加上高亢的[导板]、[原板]唱腔才能把关羽一路过关斩将、千里寻兄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关羽下马后有一个十分郑重地向皇嫂请安的动作,从念白的语气到马童报信后的动作处理,都非常细腻地刻画出关羽自始至终对于二位嫂嫂的尊重。最后是关羽双手紧拢斗篷缓慢转身的下场,这一动作看似容易,却是经过仔细地斟酌,它准确地表露了关羽此时急切而又迷惘的心态。

当马童把张飞对关羽的指责告知关羽后,关羽念出一个很长的“哦一一”,意识到张飞对他的疑心,然后念道:“……马夫,与爷抬刀带马!”这个“马”字是大滑音,由低至高再滑入低音,滑到高处呈现“炸”音,有声震屋宇之效果,没有充沛的气息和嗓音的特殊功力是很难达到的。关羽百感交集,急于见张飞的激动情绪在此喷发出来。随后[四击头]中的上马亮相,父亲在大刀花右手背刀后,双腿蹲裆式的同时,右手在背后把杵地的大刀竖向提起,然后再推髯亮相,使青龙刀高于盔头之上,造型高大而漂亮。

城下见张飞是唐派《古城会》最具特色的地方。关羽上场见张飞先是一个大推磨,弟兄久别,十分激动,上下打量张飞;张飞却是心怀敌意,疑心重重,也是上下打量关羽。随后,关羽向前搭话,张飞却以枪刺来,关羽急用刀挡开,马夫气愤地举刀向前,被关羽喝住。对白中张飞几次刺向关羽,关羽都以刀推、挡、压,始终不与张飞开打。最后饱含热泪唱完十六句的[导板]、[二六]。这段唱没有高腔、花腔,唱得满宫满调,深沉感人。尤其是最后两句,将原来剧本中“弟兄恩情一旦抛,下得马去把头斫,桃园失义在今朝”改为“念桃园三结义同把汉保,刘关张虽异姓胜似同胞,莫动枪刀!”唱腔最后如泣如诉,把关羽对结义弟兄的一片赤诚之心和盘托出。

斩蔡阳后的大幅度涮刀转身、推髯亮相,和接下来右臂双涮勒马、下马后的连续倒步、揉腿,这一连串的动作十分生动地刻画出关羽的英勇顽强和力斩蔡阳后的疲惫难支,是具有典型唐派艺术特色的表演。

“训弟”一场的大段念白是充分展现关羽内心丰富情感的关键。

在张飞说:“咱们是仁义弟兄,您还能跟我一般见识吗?”关羽厉声叫道:“好一个仁义弟兄!”“见着为兄劈面就刺,你的仁在哪里?闭城不纳为兄,你的义在何方?……”整段念白从责问开始,转为埋怨,从委屈又转为愤恨。说到“实指望见面诉诉为兄的苦衷”,不由悲从中来失声痛哭。然后转为对张飞莽撞无情的气愤,乃至要离古城而去。最后皇嫂跪劝,关羽在这里有一个跪下后的哭念:“嫂嫂哇……”哭声并不很高,表现关羽的自我控制,但又把声音拖得很长,拖着哭音摇头,右手不停地指点着张飞,又指自己,眼睛看着皇嫂,似乎要把自曹营被困至今的满腹苦水都倾吐出来!父亲在这一段念白中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父亲在传授给邵继笙、唐晓笙时说:关羽的委屈、埋怨、气愤,一肚子苦水都要在这里表现出来。念白一定要口齿清楚,感情随着念白变化。要有起有伏,有声有色,才能催人泪下。

这本《古城会》是根据沈阳京剧院1991年的演出录像记录整理的。关羽由汪庆元扮演。汪庆元曾拜父亲的徒弟李刚毅为师学习唐派关羽戏。之后又得到王玉海、黄云鹏的指点,曾随沈阳京剧院赴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唐派《古城会》,受到当地华人华侨的赞誉。此剧还曾于1991年专程赴北京参加了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的纪念演出。

此次记录整理过程中,我还征求了周仲博、张铁华、邵继笙等人的意见,做了较为仔细的订正。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刀劈三关》剧情介绍赏析

2021-6-20 21:03:02

戏曲知识

京剧《未央宫斩韩信》剧情介绍赏析

2021-6-20 21:05:0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