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为昆曲剧目,唐代故事。本事见于《孤本元明杂剧·闹钟馗》及张心其《天下乐》传奇。
终南山进士钟馗与同乡杜平一同进京赴考,半途中钟馗误入鬼窟,面貌变得丑陋。殿试时,虽然文章出众,然主考者嫌其貌丑而将其革除。钟馗愤而自杀。玉帝得知钟馗冤情,封其为“驱邪斩祟”之神。
钟馗生前,曾将胞妹许予杜平,又因杜平为他料理后事,感念不已,故而决意践言,亲自操持二人成婚之事。于是,钟馗率众鬼卒乘夜重返家园,得晤胞妹,并为他们完成花烛。
此剧原为净行中之“毛净”(亦称“油花脸”、“扎判”,俗称“屁股膀子花脸”)应工。这类花脸的扮相属于独特造型:肩宽、胸隆、臀部肥硕而上撅,面貌一般都较丑陋。除此剧之钟馗外,火判、巨灵神和周仓等角色均属此类。表演注重功架与造型,笨里蕴巧,丑中见美。擅演此剧者历有何桂山、叶中定、侯玉山等。
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另起炉灶,将原属“毛净”应工的此剧,注人大武生表演的格局,使它变成了与《铁笼山》、《状元印》和《艳阳楼》等近似的“勾脸武生”剧目。
厉慧良一向以塑造出分寸得当、恰如其分并且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为出发点,同他以往塑造的赵云(《长坂坡》)、高宠(《挑华车》)、史文恭(《一箭仇》)和高登(《艳阳楼》)一样,他在重新创作《钟馗嫁妹》一剧之始,便为钟馗这个人物定下了基调:是“文人”,而不是“武夫”或其他粗俗之辈。为此,在艺术上,他从诸多方面对此剧作了全方位的革新与突破。
他首先改革了传统的扮相,把原戴的“八面威”改为改良的“钟馗盔”;以宽大的改良官衣替代了原来的蟒袍;用专门设计的脚尖处鞋底上卷、状如船头的厚底靴代替了一般厚底靴,看上去好像是两本翻开的书卷。这一系列新颖的造型,使人物更显文雅,从而扭转了原有的粗犷,强化了钟馗的书卷气。这一点,典型地体现在他的脚步上。厉氏演钟馗所走的台步,绝不同于一般“火判”所走的花脸脚步,而是如读书人一样地双手后背、头部轻晃、两腿微颤、一步三摇。他的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是从国画大师张大千的一幅人物画中受到的启发。画面上倒背着手、逍遥自在、款步前行的长须老者,使他领悟到了读书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于是就把它化进了自己的艺术创造之中。
在功架与造型方面,厉慧良一如自己毕生的艺术追求,在以刻画人物为主旨的前提下,十分注重表演中的舞蹈感与雕塑美。钟馗出场时,在“喷火”后有一大段精美的个人舞蹈,他早年是耍牙笏,晚年改为舞带穗子(俗称“剑袍”)的宝剑.这段舞蹈,又称“十八剑”,动作沉雄稳健,笨拙中寓灵巧,富有很强的韵律感,其中若干有别于武净或武生规范的亮相,造型独特别致,丑中见美。
厉慧良一向重视舞台表演的整体美,也就是戏班里通常所说的“满台一棵菜”。这出戏里,随同钟馗的是五个小鬼,即灯鬼、伞鬼、书童鬼、抱瓶鬼和驴夫鬼。每个小鬼扮相不同,服饰有异,虽为鬼形,却十分活泼可爱,他们与钟馗的关系异常亲密,因而在与钟馗下凡为胞妹操办婚事时,个个喜形于色。为了烘托喜悦气氛,钟馗与小鬼们在“行路”、“过桥”等过程中,有若干群舞场面和集体造型,那精心设计出来的群体亮相,像是一幅幅精美的绘画。
厉慧良敢于在艺术上突破前人的模式,殚思竭虑地趟出一条新路来,使《钟馗嫁妹》成了独具特色的厉派代表剧目之一。后学者多以他的戏路为范本。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