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遭太尉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高俅又派陆谦等人前去暗杀。林冲怒杀陆谦后,匆忙逃至柴家庄。柴进荐其去水泊梁山安身。林冲无奈,投奔梁山。一路上,为躲避官军,只能昼伏夜行。想起了少年的抱负和眼前困境,百感交集。梁山头领王伦收到柴进的举荐信,派杜迁、宋万下山迎接。杜迁、宋万来到黄河渡口,正遇林冲和前来追缉他的徐宁交战,杜、宋二人协助林冲打败徐宁,迎接林冲上山。
事见《水浒传》第十回及明李开先《宝剑记》传奇第三十七出。
这是一出唱、念、舞、打并重的武生戏,茹富兰先生的代表剧目之一。茹富兰家学渊源,祖父是清末名武生茹莱卿,父亲是武生茹锡九。茹先生幼年坐科富连成,初学小生,后改武生,宗杨(小楼)派,能戏甚多,《挑滑车》、《八大锤》、《麒麟阁》、《状元印》、《雅观楼》、《群英会》,演来都有独到之处。后来者如叶盛兰、杨盛春等人都受其影响。茹先生的表演艺术中规中矩,处处有准谱。学杨派者如先入茹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今在京昆舞台上有两个不同路数的《林冲夜奔》:一是林冲戴黑软罗帽,穿青箭衣、薄底靴,“一场干”的戏路;一是林冲戴倒缨盔,穿青箭衣、厚底靴,上王伦、杜迁、宋万和徐宁追缉,带开打,计有十场戏的路子。茹先生的戏路属后者。据其次子茹绍荃先生讲,该戏路源于前辈牛松山。
《林冲夜奔》的唱采用的是曲牌体,由[点绛唇]、[新水令]、[驻马听]、[折桂令]、[雁儿落]、[得胜令]、[沽美酒]、[太平令]、[收江南]、[煞尾]等曲牌组成一套完整的演唱程式。演员在唱这些曲牌的同时要伴以五场单人“走边”,形成了边唱边舞、文武并重的表演特点。舞中又运用了跨腿、踢腿、骗腿、云手、山膀、探海、射雁、翻身等几乎所有的武生基本功。让观众通过视听欣赏到了古典词曲之韵、程式舞蹈之美。从典雅的文字与繁难的肢体语汇中感悟到林冲这位英雄的悲壮内心世界和他被“逼上梁山”的心路历程。
剧中林冲有一首诗:“欲送登高千里目,愁云低锁衡阳路。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空作悲秋赋。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难度。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茹先生要求严格地按中州音、湖广韵来念,“斜”字、“客”字要上口,整首诗要字字见情,每一个字都带身段。手、眼、腿、脚及系的大带、挎的宝剑都设计精美的动作。比如夜行中遇到一座古庙,想进去歇息一会儿,当念到“一觉放开心定稳,梦魂千里到阳台”,随着“台”字的尾音,在锣鼓[撕边一击]中起“飞脚”,别腿变“卧鱼”的动作,响亮飞动,极具神采。茹派《林冲夜奔》中的开打也风格独具。林冲与徐宁第一次见面时打的“剑枪”,剑带袍(线穗),打起来就很有难度。第二次见面时的“九腰封大快枪”,招式多变,章法严谨,足以体现林冲、徐宁这两位大将的身份和功力。
茹派的《林冲夜奔》被中国戏曲学院奉为基础戏中的圭臬,是历届学生的必修剧目。茹派讲究的“行肩跟背、未曾动左先动右、似指非指、扑身走、横排(pai)步”等,在这出戏中有全面的体现。学生通过这出戏能够掌握一套完整的边唱边舞的表演程式——走边,经过唱、念、舞、打的综合训练,可使学生掌握武生行的基本表演规律。茹富兰之子元俊,弟子徐元珊、曲永春、刘福生等都得其真传,并为传播此戏做出了贡献。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