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十三妹》剧情介绍赏析

时下,文学界认为,“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描写出浓郁、具体的北京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态,表现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形成的内在特征”,为“京味文学”的三个基本条件。如是,则清人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可以当之无愧地列入“京味文学”之列。而据《儿女英雄传》精彩章节创作的京剧《十三妹》,让“京味”与“京剧”自然亲和,再由熟稔京都生活、自如驾驭京白的艺术家扮演十三妹一角,强强联手,优化组合,推出精品就是无疑的了。王瑶卿演出的《十三妹》,就充分展现了“京味”、“京剧”、“京白”的独有特色,使十三妹成为迥异于众多戏曲人物、傲立于菊圃梨园的艺术形象。

京剧《十三妹》包括《悦来店》、《能仁寺》、《忙牛山》、《青云山》、《弓砚缘》等几个折子。但最流行也是最精华的还是《悦来店》、《能仁寺》两折。这两折戏演清代女子十三妹行侠尚义,从强盗的屠刀下救出了书生安骥和弱女子张金凤一家,并撮合安骥和张金凤成婚。按照先入为主的习惯,读《儿女英雄传》,很容易把十三妹归于京剧的武旦行列,顺理成章地认为这个人物应当以惊险的翻跌、火炽的武打见长。实则不然。在《十三妹》中,十三妹虽然有矫健的趟马,有英武的举石墩子亮相,有迅疾跃上椅子的表演,有刀劈凶僧的武打,但纵览全剧,这些应是塑造十三妹的辅助手段。剧中,下力气最大、用功夫最苦、感染力最强的还是十三妹的念白。京剧“四功”中的念——尤其是京白,在《十三妹》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近乎极致的发挥。

应当感谢《儿女英雄传》,为《十三妹》一段又一段的念白提供了良好的文字基础。《十三妹》在承袭原著精华的同时,更把书中的文字——尽管已是北京白话——进行了艺术加工,使之更适合舞台演出的需要,使之更酣畅淋漓地凸现出王派京白的特有魅力。 比如十三妹揭破安骥隐瞒身世一场,书中是这样写的:“你道你是保定府人,听你说话,分明是京都口吻,而且满面的诗礼家风,一身的簪缨势派,怎的说得到是保定府人?你道你是往河南去,如果往河南去,从上路就该岔道,如今走的正是山东大路,奔江南江北的一条路程。若说你往南河淮安一带,还说得去,怎的说到是往河南去?你又道你是到河南去作幕,你自己觉得你斯文一派,像个幕宾的样子,只是你不曾自己想想,世间可有个行囊里装着两三千银子,去找馆地当师爷的么?”(见《儿女英雄传》第五回)

《十三妹》中则是这样念的:“你告诉我,你是保定府的人氏,你现在说话乃是北京口音, 这头一样就先不对!况且满面的诗礼家风,分明是位贵公子无疑啦!怎么,你说你是往河南 作幕的?你要是去往河南作幕呀,从上路就得走岔道,如今你走的是山东大道。你要告诉我 往淮安一带去嘛,或许还蒙得过我去。你觉乎着你自己是斯文一派,像个当幕宾的样子。我想这天下人哪,万没有行囊里头带着两三千两银子,满处找馆当师爷的!”

两相比较,《十三妹》的语言显然更趋于口语化。像“簪缨势派”、“怎的说”、“你道得”、“你不曾”等近于书面的语言,剧中尽行删去,代之以“你告诉我”、“分明是”、“或许”一类平民口语,更增用了“头一样”、“蒙得过我”、“你觉乎着”、“万没有”、“满处”等纯北京语言,再加上“啦”、“哇”、“吗”、“哪”等语气助词的虚念、轻声处理,不但给人愉悦动听的艺术享受,而且把京都女侠十三妹的形象,塑造得平易可亲,立体饱满。

“京白”是京剧中常用的一种语言。京白源于北京话,尤其是老北京话,但它又不是纯北京话,它比生活中的北京话增加了韵律和乐感,注重了字声的收放和抑扬,夸大了北京话的“儿化音”和轻声字,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化的念白。当然,北京话又不同于普通话。常见一些演员尤其是生活在语言环境与北京语言相差甚大地区的演员,念京白犹如普通话,听来枯燥无味。更有甚者,念白中分不清“中东”辙和“人辰”辙,错位情况,时有所见。这就与京白的本体美学大相径庭了。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白蛇传》剧情介绍赏析

2021-6-23 21:29:26

戏曲知识

京剧《南天门》剧情介绍赏析

2021-6-24 21:31:3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