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河》一名《女斩子》,又名《金光阵》,见于《征西全传》第四十八、五十二回。剧情如下:樊梨花挂帅,命其子薛应龙攻打凤凰山,应龙兵败,遇神女成亲。归唐营后,樊梨花得知应龙成婚,勃然大怒,欲斩,众将求情不准。薛丁山回营,见子被绑,恳切求情,梨花亦不允。丁山现身说法追叙当年梨花与己临阵缔婚之事来打动梨花,梨花始赦应龙。夫妻同观敌所设金光阵,苦于无计破阵。丁山去仙山求法宝,遂破之。
这是一出生、旦并重的戏,是王瑶卿在1904年搭入同庆班后,和谭鑫培在前门粮食店中和园共同合作演出的剧目。在戏校教这出戏的是王瑶卿的孙媳妇罗玉蘋,可谓嫡传。教老生的是贯大元。二位先生互相搭配,得心应手,把王派和潭派艺术传授给了学生。该剧现今在舞台上已不多见。
当初学此戏时,罗先生说:“这是旦角的袍带戏,要拿捏好身份。它与《大保国》不同。李 艳妃穿蟒束玉带,樊梨花也是穿蟒束玉带,但他们的身份不同,脚步就不同。李艳妃是娘娘,出 场的脚步要庄重大方。樊梨花是武将,而且出场的锣鼓是[急急风],所以要稳中有快,在‘九龙 口’一亮之后,在[五锤]中,踩着锣鼓走到‘前台口’念‘对儿’”。说到念“对儿”,王派的念 白是很讲究的。我记得学戏时,两句念白总是找不对劲头,比如“应龙去招亲”这五个字,“应龙去”这三个字念仄声;“招亲”念成平声,“应龙去”念时单摆平放,“招”字重点突出,到“亲”字时,用尖字念出,显得铿锵有力。在念“定斩”时,“斩”字是上声字,逢上必滑,这个“斩”字亮音之中含有“炸音”,恰到好处,真是声放情出。“不徇情”的“不”字,罗老师念时用唇音,上下嘴皮一碰有个“小喷口”,念出的字来不是“不”字,而是“拨”音,听起来俏皮美听。
该剧的唱腔,基调是[西皮],有[慢板]、[原板]、[二六]、[快板]、[垛板]、[散 板]、[摇板],板式变化多、各种节奏的都有,从4/4、2/4、1/4,到紧拉慢唱。学这一出戏, 就基本掌握了[西皮]的板式,所以校戏除了《三击掌》外,《芦花河》用来打基础是非常合 适的。戏里的[慢板]要唱得四平八稳,表现樊梨花要用平静的心态去迎接丈夫。[原板]要 唱出在热情中隐含的关心。当丁山问到为什么要斩应龙时,梨花唱的[二六]要心平气和、款 款道来,表现她要斩应龙的顺情顺理。二人的“对口”快板,要吐字有力、收纵得体。比如樊梨花唱的第一段[快板]的末句“我的法无情”要不拖不粘;第二段[快板]“难道说奴才”这“奴才”二字“奴”字有个耍腔,“才”字干板垛字,显得唱腔非常干净利索。这些都是王派唱腔的特点。再有[散板],王派的唱法有独到之处,即“松紧带”的唱法,王瑶卿曾说过:“唱词是死的,唱腔是活的,……随着人物的思想和剧情的发展而灵活运用的”。(见《王瑶卿艺术评论集》)剧中的[散板]像“樊梨花怒气生”和“骂声应龙听分明”那时慢时快的节奏,掌握得分寸得当,使梨花当时气愤的心情有了准确的表露。王派的唱腔,根据感情的变化,节奏时快时慢,可松可紧,快与慢的唱法自然结合起来,这种“松紧带”唱法,不仅在《芦花河》有体现,而且在其他的王派戏中亦有运用。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