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棋盘山》取材于民间流传的薛家将征西的故事。叙述唐太宗李世民和元帅薛仁贵被困锁阳之后,太子命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二路元帅,领兵解救。途经棋盘山被占山为王的窦氏兄妹将粮草劫走。交锋中窦仙童爱慕薛丁山,窦一虎又看上了丁山之妹薛金莲。窦仙童将丁山擒回山寨,又假借为窦一虎提亲将程咬金请上山寨,示意程咬金出面撮合她与丁山的婚姻。事成后,窦氏兄妹一同降唐,合力同往锁阳解救危难。
早在清末民初,王瑶卿先生已在“福寿班”、“小鸿奎班”、“四喜班”中演出《棋盘山》一剧了。1909年,王瑶卿独自挑班于丹桂圆演出,创作、重新改编了《穆天王》、《十三妹》、《金猛关》、《万里缘》等一大批剧目,改变了当时京剧界以“生”领衔挑班的一统局面,形成了标新立异独具一格的“王派”。王瑶卿被誉为“非青衣、非花旦,卓然自成一宗”,为旦角表演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棋盘山》就是在他的表演艺术已臻炉火纯青时对该剧进行的再创作。他从生活出发,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思想情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与不断修改,终于成功地塑造了窦仙童、薛金莲这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时间,王派《棋盘山》称盛京城舞台,梨园后生接踵传习,如今《棋盘山》已成为学习刀马旦之必修教材。当初有很多著名的京剧演员与王瑶卿合作演出此剧。王瑶卿饰演窦仙童,而薛金莲则由当时的著名花旦、刀马旦演员王蕙芳、荣蝶仙扮演。当时的著名京剧小生演员陆华云、朱素云、程继仙、金仲仁、王又荃等皆在与王老合作中扮演过薛丁山。小花脸程咬金的扮演者是张文斌或慈瑞泉。罗福山扮演剧中老旦柳迎春。由王瑶卿领衔主演,又兼有诸多不同行当的表演艺术家们的鼎力配合,使得《棋盘山》的演出获得满台生辉的艺术效果。从清朝末年一直到1926年(这一年王老因嗓音“塌中”而息影舞台),《棋盘山》之所以能雄踞舞台,除去王瑶卿深厚的表演艺术功力和诸位著名演员的默契配合这两个因素之外,那就是王老那种终生执著追求的、并使他自己终于成为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的法宝——锐意革新、标新立异的进取精神。
早先戏中窦仙童头上只戴一般的盔头。王老为突出她那武艺高强的山寨女头领的形象,改戴蝴蝶盔,插翎子狐尾。又将薛金莲由原来穿软靠改为穿玻璃肚子。头饰与服装上的改变,更加符合人物身份,取得了更好的舞台效果。窦仙童和薛金莲使用的雁翎双刀上挂的排穗也是王老的创造。早先戏里两个旦角使用的都是普通的女双刀,王老觉得这样不足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的分量和动作的优美,便把《珍珠烈火旗》一戏中狄青使用的大刀背上挂的一串红穗子移到旦角使用的雁翎双刀上,这样既美观又增加了双刀在使用上的功夫与技巧。直到今天看起来仍显得十分别致。
在第八场戏里,窦仙童和薛丁山初次交锋,窦仙童一眼看上年轻英俊的薛丁山,在这里有段[西皮二六],早先只是站着干唱,王老觉得这样不能表现窦仙童对薛丁山产生的爱慕之情,便巧妙地运用“四门斗”,重新设计了一套表演性很强又很优美的舞蹈动作,边舞边唱。如“面泛桃花难把话云”的行腔中,一个“云手”,将右刀夹在左腋下,下边呈右腿别步,再用右手掏翎子同时站起身来又换成左腿别步亮相;为了表现窦仙童少女特有的羞涩之态,所以要稳住节奏,慢走小三步,然后随着流畅而又欢快的“话”字拖腔快步小圆场,正好在“云”字上用翎子梢在薛丁山的脸上轻轻地抹过;又利用胡琴过门的稍一停顿,别右步回觑丁山,并撒翎子。这一段表演既将窦仙童此时此地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在词、曲、动作及眼神交流的协调上编排得严丝合缝。下边一场窦仙童诈败,引薛丁山至无人之处倾诉肺腑衷言,其中[西皮快板]唱段也是王老独创。它突出地表现了窦仙童身在山寨却胸怀朝廷,肯于为国排忧、深明大义。人物的内心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段[西皮快板]流畅华美,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窦仙童真诚、直率、大方、稳重的性格特点。
第十场,薛金莲败回报信这场戏是王瑶卿后来加进去的,也是薛金莲在剧中以京白为主的最重要的一场戏。他从剧情需要和人物性格出发,不拘行当限制,巧妙地运用花旦的表演特点,创造性地用“挤着说,催着念”的艺术手法将喜剧性的表演推向了一个高潮,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对儿戏。
行文至此,不禁联想起他经常和弟子们讲的几句话:“要演好一个戏,首先要研究戏里说的是什么事儿,什么人儿,还要‘琢磨心里劲儿,找窍门儿’”。《棋盘山》的改编和创造,正是他艺术思想的生动体现。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