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武丑戏《巧连环》又名《时迁偷鸡》,取材于中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描写石秀、杨雄与时迁三人投宿祝家店,店主看时迁衣衫褴褛,视之为贼,加以冷嘲热讽。时迁气怒,屡施小计捉弄店主,夜间又将其报晓雄鸡杀死偷吃,由此与店主打斗起来。店主打不过时迁,便请来草鸡大王。经过一番搏斗,草鸡大王也被时迁戏弄,丑态百出。随后时迁与二位兄长投奔梁山。
京剧武丑叶盛章演出的《巧连环》,我看过多次。叶先生组建“金升社”那会儿,他前演《巧连环》的时迁,后演《九龙杯》的杨香武;有时前演《打瓜园》的陶洪,后演《巧连环》的时迁,挑班演双出;也有时与其四弟叶盛兰、五弟叶盛长和吴素秋合作演出,从《翠屏山》起至《巧连环》止。叶盛章演出的《时迁偷鸡》理所当然是大轴了。
记忆中,那时候广播电台现场直播的都是生、旦、净的唱工戏,很少播送武丑戏。可唯独叶盛章演出却是例外。记得有一天北京下着瓢泼大雨,晚上叶先生在长安大戏院演出《巧连环》,正巧广播电台实况转播,并特请解说员结合他的表演动作,做现场介绍。我从收音机里听到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和笑声,再配上解说员生动的描绘,听得也是津津有味。从这件事也可见叶派武丑戏当时是多么受欢迎了。
叶盛章在《巧连环》中扮演的时迁,从扮相、身段、动作、念白、武功技巧乃至“吃火”,都是绝活儿。拿这“吃火”绝技来说,为表现时迁偷吃鸡肉的神态,先将火纸卷成喇叭筒形,在点着的蜡烛上将纸筒点燃,立即放在嘴里表现时迁吃鸡肉。三次吃鸡,各有不同。第一次吃鸡翅膀,卷起纸筒在蜡烛上点着,放在嘴里,不一会儿便从嘴里吐黑烟;第二次吃鸡胸脯,又卷起纸筒点着,放在嘴里,一会儿便从嘴里喷出一串火焰;第三次吃鸡屁股,这次表现更为精彩,点着纸筒以后放到嘴里,立刻闭住嘴假装嘴里嚼鸡肉美滋滋的神态,突然把嘴面对观众又张开:只见嘴里的火纸不但没有熄灭,火苗仍在嘴里燃烧,顿时引起观众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时又从嘴里把燃烧的火纸拿出来,看了看立即又放进嘴里,念了一句:“有味没味吃个热乎劲儿”。我每逢看叶先生演这出戏,到了快表现“吃火”的绝技时,总是悄悄溜到前排,找靠舞台最近的地方仔细观察他怎样表演。火纸点着到了嘴里,缺氧就熄灭了,为什么一张嘴又能复燃呢?虽然看了不少次这“吃火”的绝技,但至今还是个谜。
叶盛章扮演的时迁也是独具风格,他在原演出本的基础上,认真反复研究时迁这个小人物的性格特征,结合剧情大胆突破前人的表演,努力刻画一个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汉、富有正义感的时迁,而不再是一个江湖小偷。所以这出戏不是表现时迁的偷摸,而是表现他出于对店主以衣帽取人的不满,故意戏弄店主,尤其最后时迁与草鸡大王的开打,他巧妙地设计一些滑稽、诙谐、幽默的武行动作,如拔掉草鸡大王背后两根靠旗,摘掉他一根雉尾翎子的大额子,脱掉他的靴子,揪着草鸡大王三绺胡须乱跑等,使人看出时迁是在戏弄对方,而不是你死我活地搏斗。
听张春华先生讲,《偷鸡》戏里时迁的念白,是叶派典范。确是精当之见。该戏中的京白,与《徐良出世》中徐良的山西怯口,都是功夫独到的叶派精品,是我辈学习时要特别注意领会的。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