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集唱、念、做、打等多项表演技艺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剧目丰富,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只重歌唱,类似于西方歌剧的剧目也有一批,《大·探·二》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代表。
《大·探·二》是旧时艺人或戏迷们对《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三折戏的简称,与《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简称《失·空·斩》,《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简称《群·借·华》一样。
《大保国》剧情如下:明穆宗朱载死后,因太子年幼,李艳妃听政。其父太师李良企图篡位,以巧言蒙骗李艳妃将皇位让给他。定国公徐延昭和兵部侍郎杨波一同上殿谏阻,李艳妃不纳忠言,将徐、轰下金殿。
《探皇陵》剧情如下:杨波与徐延昭被李艳妃轰下金殿之后,终日思保国之事。杨波率领众家儿郎前去保护皇陵,与探望皇陵的徐延昭相遇,二人商议再次进宫面见李艳妃,二次进谏。
《二进宫》剧情如下:太师李良封锁了昭阳院,李艳妃独居宫中深深悔叹。徐延昭和杨波进谏,李艳妃以国事相托。
三出戏可以同演,取名《龙凤阁》。
演绎封建社会的帝王将相,本就是京剧的强项,《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这三折戏,旧时却只做三个单折演出,直到20世纪30年代,名净王泉奎将这人物贯串、情节连续的三折连缀演出,开启先河。自是《大·探·二》成了京剧正生、正旦、正净联袂演出的绝佳剧本了。
剧中,有生、旦、净自显身手的“特写镜头”,有三个角色同场竞争、珠联璧合的精彩画面。按演出习惯,《大保国》重生,《探皇陵》重净,《二进宫》重旦。当然,更多的是三个角色共同用歌唱来演绎古代的一场宫廷斗争。妙的是这场斗争不见流血,不动杀伐,只在金殿上展开。唇枪舌剑,短兵相接,在刀不血刃然却是你死我活的夺权斗争中,折射封建的皇权的无上权威。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赓续、更替,审视中国封建社会夺权斗争的诡谲、阴险,该剧是一部立体的素材。
该剧以唱为主。现今我们已无法查考该剧的“音乐设计”、“唱腔设计”(在许多新编戏中,这两个“设计”是由两个部门承担的)是哪位,但从全剧的板式运用、段落分剖、唱腔衔接、结构安排来看,这位(或几位、多位)前辈绝对是熟稔舞台、善调宫商的高手。
剧中最多见的是〔二黄原板〕。剧中生、旦、净所唱的〔二黄原板〕,同曲异工,彰显个性,没有任何两段雷同。杨波大气流畅的“汉高皇路过芒砀山”,徐延昭慷慨激昂的“说什么学韩信命丧未央”,李艳妃哀婉凄绝的“李艳妃坐昭阳自思自想”,都成了自身行当范本本唱段。而生、旦、净轮唱的大段〔二黄原板〕,更是天衣无缝,高潮迭起。尤其是情节发展到李艳妃为求援助,跪倒地上时,三个角色运用了极为别致的“一块板”(即前一个角色的末一句末一字与后一个角色的头一句头一字相重叠)唱法,更是匠心独运。这一种〔二黄原板〕的唱法不仅在音乐布局上别具一格,而且十分形象地展现了争论发展到紧急关头,三人各抒己见,急欲说服对方的激烈场景。这是该剧独有的唱法,是大手笔的大制作。
该剧以唱为主,但绝不能目之为“活人唱死戏”。剧中,软弱无能的国太、贪婪阴狠的太师、嫉恶如仇的徐延昭、胸有城府的杨波,人各有貌,栩栩如生。杨波在“保国”、“进宫”的目的达到之后,还不忘讨封求官,“仗着幼主叫皇兄”。这是某些把正面人物无限拔高、全然没有七情六欲的新编戏中根本不会有的神来之笔。唯其如此,封建官场斗争的隐秘、残酷才全方位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歌唱来完成的。京剧歌唱的魅力之大,难度之高,负载之重,让人实实叹服了。
谭、张、裘的录音,在唱和念上有些删减,特别是《探皇陵》比一般的演法还要简练。此次整理没有调整、增加,完全按录音原样整理。
《大保国》在处理杨波和李良“殿角伺候”的调度上,有一直坐在台上的演法,也有下去再上的演法,此剧本是按下去再上的演法做的提示。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