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打砂锅》剧情介绍赏析

《打砂锅》又名《糊涂县》,它是以丑行为主角的一出传统小闹剧。除京剧外,河北梆子、川剧、汉剧、徽剧、秦腔等地方戏也有此剧目。这出戏是罗寿山(罗百岁)的拿手戏。故事梗概如下:胡成老汉的儿子胡伦忤逆不孝,老汉便到山阳县告状。糊涂县官李若水给他一根“火签”,让他自己去传胡伦归案。胡成在街上追打胡伦时,误将贾老西的砂锅担子打翻,贾老西揪住胡成索赔不成,便扭扯到山阳县打官司。糊涂县官李若水误将贾老西当成胡伦,不问真相,竟将贾老西打死,逆子胡伦反而逍遥法外。

《打砂锅》讲的是笑话,谈不上什么讽刺、暴露、教育、批判……谁也不会把剧中的情节当成真的,它的作用就是放松人们的精神,博大家一乐。这出戏能流传下来,说明它在艺术上有可取之处,那么,它的看点是什么呢?

首先,在做工上,这出戏比一般的丑角戏要吃重。《打砂锅》有人称之为“昆八出”。因为老本中有些唱词、念白、身段来自八出昆曲,即《西厢记·拷红》、《白兔记·回猎》、《鸣凤记·写本》、《精忠记·奏本》、《水浒记·活捉》、《钗钏记·大审》、《渔家乐·刺梁》及《五人义》。后来演出稍有变化,但该剧的特色依然如故。像最后李若水见贾老西魂子的念白原系《渔家乐·刺梁》中的“怎么我的眼前有两个人影儿”,现在套用《问樵闹府》中范仲禹的台词,两者都是形容阴森情景,后者则更容易让观众看懂。正因为这出戏穿插了昆曲的表演,因此有些段落的身段相当繁重、细腻,没有相当的功力是不行的。比如李若水给胡成“火签”去传他儿子胡伦的那段,情节很简单,若按一般丑角戏演,顶多插科打诨地说几句,就可以把“火签”硬塞给胡成了。然而本剧中这段却借用《白兔记·回猎》中不到五十个字的台词,分成五个段落进行表演:先假托给三千人马,将火签硬给胡成令其将李家庄团团围住,拿住李氏,执剑处决,然后是耳听好消息。五个段落的身段做完,最后双臂摆动水袖转身【崩登仓】亮相,【急急风】下。整个表演非常火爆,加强了闹剧的效果,令人捧腹大笑。

京剧中丑角戏有些是一人赶扮两个身份相差很大的角色,这样往往会给表演增加一些笑料。《打砂锅》中李若水和胡伦照例是由一个演员赶扮,戏中由此产生了不少笑料。例如胡伦跟胡成要县衙的火签说:“这可新鲜!我要是跑了,我刚才不给你好不好哇?”点明了他和县官李若水,就是一个人扮演的,暗示了在这出戏里他是永远不会到公堂之上的。这当然会使人会意地一笑。但像这样胡伦和李若水轮流出场表演,要求演员装什么像什么。一个是糊涂县官,一个是不孝的逆子,两个性格、身份完全不同的角色一场赶着一场轮流上台表演,这就要求演员有相当的功力。慈少泉塑造人物分寸掌握得很准确,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演胡伦就带着游手好闲、没理狡辩三分的流氓气;演糊涂县官则摆出县官的架子,又带着不学无术、胡搅蛮缠的神态。

京剧丑角表演以念白为主,丑角的白口有京白、韵白、苏白、怯口白等。《打砂锅》的丑角念白包括李若水的京白、韵白、风搅雪念白以及胡伦的京白和贾老西的山西白。慈少泉的念白继承了其父慈瑞泉的特点:天然本性,古朴淳厚,流畅率真。演胡伦,念白一听就带着“滚刀肉”式的痞气;念〔干牌子〕和〔数板〕饱满充实、干净利落。演李若水,念白不带奸诈,完全是糊里糊涂、自以为是的口气,用风搅雪的念法,念韵白体现他的官体,念京白时则表示失去了官体。

《打砂锅》中有些地方故意打乱京剧的程式以增强闹剧的气氛。李若水的出场很典型。京剧中【兔形锣】出场的人物都是带有生理缺陷的人。衙役们利用山阳县的谐音用山羊叫来逗趣,四肢健全的李若水糊里糊涂地一直走至台中,问明白了为什么学羊叫以后,转回“九龙口”,另起【一锤锣】重新摆起官架子,到台口,念了一个虎头引子,虚张声势,显得非常威严,归位之后的定场诗又打破了诗的格律,说了“小耗子,上灯台”这样一段童谣,再加上之后的自报家门的道白,把糊涂县官李若水刻画得非常夸张和荒诞,由此定下了闹剧的格局。

观看《打砂锅》还可以领略京剧皮黄梆子两下锅时期的特点。《打砂锅》贾老西唱了一段“一日离家一日深”上板的梆子腔,再次出场唱了一段梆子〔流水板〕,比较完整地在京剧剧目中展现了梆子的唱腔。如果再联系剧中八出昆曲的表演,也可以说,《打砂锅》再现了花部兴雅部衰历史时期的缩影。

哈鸿儒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四郎探母》剧情介绍赏析

2021-6-27 21:54:07

戏曲知识

京剧《定计化缘》剧情介绍赏析

2021-6-28 20:31: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