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请医》是一折小闹剧,剧情梗概如下:蒋士隆与王瑞兰投店,因蒋士隆生病让店主东老黄代他们去请医生。老黄请来庸医刘高手为其诊治,其间闹出了很多笑话。
这出戏的历史渊源非常久远,它是《拜月亭》传奇中的一折,南戏也有相同故事的《幽闺记·请医》一折。清初“花部”在京师演出,它也是观众喜爱的剧目之一。昆曲有《幽闺记·请医》,直到现在还演出。京剧形成后,《老黄请医》也久演不衰,成了丑角的一个保留剧目。
这出闹剧通过大量荒诞夸张的手法在娱乐中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上的享受。像刘高手给小孩治疗箭伤,用大竹杠子给蒋士隆悬丝吊脉,坟坑里的死尸拉住刘高手向他抗议等情节都是荒诞至极,出人意料。观众看到这里,不由得捧腹大笑,而无人去追究是否真实合理,人们只把刘高手看成是个幽默诙谐的人物,无暇顾及其他。此外,这出戏还尽量避免落入表演的俗套。丑角两人见面常常有互致问候的表演常例,见面先互相问候,再问家里家外,鸡鸭猫狗都问到,表现极为亲热,最后抖出“你是谁呀?”的包袱,引人发笑,形成一个俗套。这出戏刘高手与老黄见面照例也应落此俗套,然而,他们换了个样子:先彼此问候,然后问长问短,套套近乎称两人都是发孩儿啦,感叹彼此都老啦,是老哥们儿啦,这时再抖出包袱:“真格的,你是谁呀?”避免了千篇一律。老本中刘高手念干牌子〔水底鱼〕上场:“四代名医,三方人尽知,有人来找我,定是该死的。”这个干牌子很有特色,它不是一口气念完,而是两句之间都有老黄与刘高手的夹白,以此解释上一句的含义,插科打诨,一出场就勾画出刘高手庸医的嘴脸。
《老黄请医》流传到刘赶三的时代,他对老本子做了两处比较大的改动。刘赶三有嗓子,能唱老旦戏和老生戏,于是把剧本改成刘高手唱一段传统戏出场。出来唱什么随意性很大,反正是借刘高手是个戏迷过戏瘾,唱什么都成。刘赶三经常唱的是《打渔杀家》“昨夜晚吃酒醉”一段,学“奎派”。萧长华演丑角戏博采众长,刘赶三自然是他学习的对象,《老黄请医》这出戏也经他流传了下来。萧长华饰刘高手出场时唱《战蒲关》或《朱砂痣》中的〔二黄原板〕。马富禄在20世纪60年代的演出,则唱《三娘教子》中的〔二黄原板〕。马富禄唱这段不学同他长期合作同台的马连良,而是按“余派”的唱法,突出了“余派”的擞音和尾音上扬的特点,显示出其多才多艺。又因为刘赶三是药材商出身的票友下海,对中草药非常熟悉,故而在演出时以安排家事为名,加了一节用中草药名串连起来的贯口,丰富了表演手段。
《老黄请医》这出戏绝大部分是刘高手和老黄两人在舞台上表演,他们一个捧,一个逗,关键之处抖落个包袱,博得观众一笑。猛看上去好像是相声,其实不然,它是一出地道的京剧。其一,念功是京剧“四功五法”的一功。俗话说“四两唱,千斤白”,这出以丑角当家的戏,更是如此,全剧精彩之处大多都是通过念白来表演。戏曲表演艺术要求演员口齿清楚,把唱念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京剧丑角的京白念法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加以艺术化,以求观众听得清楚明白,因此又不完全等同于北京方言。像刘高手讲述到箭场救治中箭的小孩和在开洼把小孩的球踢到坟窟窿里的故事,用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缓急把荒诞的故事说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吸引住了观众。这些表演非常典型地显现了京剧丑角念京白的艺术魅力。其二,充分利用京剧在某种场合下剧中人可以与观众交流的方式来加强喜剧的气氛。例如刘高手给老黄请喜神,出人意料地对着台下的观众说:“这不就是喜神吗?”既请到了老黄的喜神,也表达了对观众的敬意,在皆大欢喜的笑声中结束了表演。其三,充分利用京剧的表演身身段加强念白的效果。何况《老黄请医》的演出远远在相声艺术形成之前,所以它绝不等同于相声。
这个整理本是根据马富禄在1961年的录音整理的。马富禄的表演基本上是遵循着萧长华的戏路,但他将安排家事一节中用中草药药名串起的贯口去掉了。整理本在附录中补充了这段表演内容。此外,附录中还列出了刘高手念干牌子上场的戏路,以资演出时参考。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