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拾玉镯》原系全本《法门寺》(亦称《双姣奇缘》或《朱砂井》)中的一折。因《拾玉镯》一折剧情集中,技巧丰富,演起来十分精彩,故经常单独演出,遂成一出独立剧目。
《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是闺门旦应工的角色。一般闺门旦角色总是比较规矩,比较正派的,但与青衣应工的角色比起来要天真活泼一些。青衣的角色也有未出嫁的年轻姑娘,一般都是大家闺秀,或是书香门第的小姐,强调人物性格稳重、端庄和典雅,而闺门旦的角色一般是小家碧玉,所以就要突出人物天真、活泼的一面。
孙玉姣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门信徒,差不多每天要出门烧香拜庙,听经念佛,常常把女儿一人留在家里。家里是做小买卖的,依靠卖雄鸡度日(当时雄鸡不是供人食用,而是为了“斗鸡”用的)。母亲出门了,只有女儿来接待顾客。这使孙玉姣很怕羞,更怕见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的男子。可是母亲并不理会这些,还是常常留她一人在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孙玉姣对自己的婚姻事也有一定的想法。一天,孙玉姣像往日一样一边喂鸡一边在门外刺绣。这时青年傅朋正好从此地路过,二人彼此心生爱慕。傅朋故意遗下玉镯一只,就在孙玉姣拾起玉镯时,被邻居刘婆看见。刘婆来到孙家,故意和孙玉姣开了一阵玩笑,然后表示愿意为傅、孙二人撮合,成全这门亲事。
很多前辈艺人擅演此戏,如筱派创始人于连泉先生(艺名筱翠花)、赵桐珊先生(艺名芙蓉草)、马宗慧先生(艺名绿牡丹)等。新中国成立后,受了桂剧尹羲演出的影响,京剧《拾玉镯》吸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也呈现出新的面貌。通过简单的戏剧情节,细致地刻画了青年女子情窦初开的心态,鲜活生动而又短小精炼,使该剧成为京剧折子戏中的精品,在海内外俱享盛誉。李玉茹、刘秀荣等人都是孙玉姣表演者中的佼佼者。
《拾玉镯》久演不衰,该剧把京剧手、眼、身、法、步的技巧运用得充分,特别是在运用戏曲的虚拟、写意、夸张等手法上,有许多独特之处。如纫针、搓线、做活、放鸡、喂鸡、数鸡、轰鸡、找鸡等处的“无实物表演”,引人入胜。如孙玉姣上场后,从开门,迈门槛,打开鸡窝,轰鸡,淘米,喂鸡,眯眼睛,数鸡等无一不是用动作和眼神来表现的,尤其是做针线活从挑选线的颜色,然后理线,搓线,找针,纫针,刺绣,这一系列经过艺术提炼的动作既让观众能感到跟真实生活一样,又给人以会心的美的享受,这也正是京剧艺术的魅力所在。
该戏是花旦演员必学的剧目。我本人就是在中国戏曲学校学戏时,由马宗慧先生亲授的该剧。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多年的舞台实践,使我对孙玉姣这个角色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我感到演员首先要有生活体验,如果连针线活都没有动过,恐怕就很难演好。再有就是要把握好孙玉姣这个角色少女的活泼与闺门旦应有的端庄这两者之间的分寸。〔南梆子〕的唱腔要唱得甜润、流畅,表演要细致入微,但绝不能为技巧而技巧,而是要刻画人物内心,传达人物的精神面貌,把观众吸引到角色的境界中去。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