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初学昆曲、京剧者开蒙必习此戏,它是昆曲演出中的吉祥开场戏之一。此戏除首支“北黄钟宫”〔醉花阴〕曲牌由天官独唱,其他曲牌皆由全体演员合唱。这是昆曲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独特之处。昆曲中还有许多类似这样的合唱剧目。
剧中叙述上元一品赐福天官奉上帝敕旨,率领南极老人、五谷牛郎、天孙织女、送子张仙、增福财神等同往福地降福,后同返天宫。
此戏是北曲〔醉花阴〕一套,由“北黄钟宫”〔醉花阴〕、〔喜迁莺〕、〔刮地风〕、〔水仙子〕和〔煞尾〕等曲牌组成。一般南曲“引子”多用词牌格律,而北曲则无“引子”。曲界历来有南曲重“引子”,北曲重“尾声”之说。〔醉花阴〕、〔喜迁莺〕等曲牌名目虽与词牌相同,其格律却与北曲格律毫不相干。
此戏曲词无不吉祥如意,亦称《赐福》或《大赐福》,剧作者佚名。还有另一演出形式,以老生、末、外等分别扮天、地、水三官,天官坐在中间小高台的桌子上,地官、水官等分别坐在左右小高台的桌子上,其他形式不变。旧时在内廷演出于天子面前不准言“赐”字,必须改称《天官祝福》。
民国后期的戏班演出此戏多简化,一般只上一个天官与一堂红龙套,唱〔醉花阴〕、〔喜迁莺〕、〔煞尾〕三支曲子。但是科班和名声较大的戏班演出此戏却颇为讲究,一般都是效仿内廷演出《天官祝福》的版本。除了满宫满调将整套曲子唱全,还加演“五子夺魁”、“和合二仙”、“刘海戏蟾”等情节,昆弋班还在“五子夺魁”里加重表演并将其易名为《大点魁》。
该戏是全班合演,各路脚色齐全。昆弋前辈侯玉山老先生说:“前清时过年到一个新台口儿开箱必加《点魁》,就为听听场面吹的、台上唱的齐整不齐整,亮亮行头好不好,练练后台箱倌手底下的活儿。”
这出戏原是按清代北京舞台演出形式记录的,由荣春社的荣字辈老师杨荣斌先生传授。此戏原荣春社有老徽班和醇王府恩荣班以及昆弋班前辈传授,荣春社还曾照内廷《天官祝福》排演过。今按当时普遍传演戏路以及民间戏班戏路整理,穿戴、表演术语基本与北京戏班语汇相同。唱腔从古,不加任何装饰音,锣鼓经采用北京承习苏派传统的名称。
1945年春节正月初一,北京永春社曾开箱全班合演《天官赐福》,经李洪春倡议由李洪春、李万春、马崇仁等与其同扮三位天官,不带“五子夺魁”、“和合二仙”与“刘海戏蟾”等情节。该剧在北京绝迹50多年后,为纪念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40年,我与朱家先生排练此戏,于1996年首演于北京湖广会馆古戏楼。
张卫东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