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取成都》剧情介绍赏析

《取成都》,又名《让成都》、《战成都》、《石伏岩》。故事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马超大战葭萌关,刘备自领益州牧”。刘备为实现三分天下,听取诸葛亮的意见,夺取西川。刘璋软弱势危,文武大臣多有归降意。刘备收了马超后,命他攻取成都。刘璋踌躇不决,命主战的刘玉和王累到城楼见马超。马超一箭射死刘玉。王累用滚木擂石抵挡,马超无法攻城,便用烧毁民房的方法,逼迫刘璋让城。刘璋无奈,只好让城。王累苦谏无效,撞死在城楼之上。刘备入城,刘璋明责暗讽,刘备装愚卖傻,诸葛亮暗示诸将言语威胁。刘璋见大势已去,便交出印信离去。刘备自领益州牧。

《取成都》是“汪派”老生代表剧目之一。汪桂芬祖籍安徽,幼习老旦,兼演老生,嗓音高亢。倒仓后,改习胡琴,为程长庚操琴多年,直至程离世。他对程长庚唱腔、念白、身段、做功等耳濡目染,心得独多。程去世后,汪桂芬抑郁无聊,友人劝他重操旧业。他试唱后觉得嗓音可以,重新登台,在一次堂会演出《文昭关》,唱、念有如程长庚再生,举座震惊,喝彩声不断,汪桂芬迅速成名。汪桂芬的能戏甚多,经他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老生“汪派”。他与谭鑫培、孙菊仙齐名,三人被誉为京剧“后三鼎甲”。汪桂芬嗓音高亢浑厚,吐字饱满,善于运用丹田气、脑后音,开口发声响遏行云,实大声洪,神完气足。唱腔的特点是雄劲沉郁,善于表达悲愤慷慨的情绪,对悲剧性人物唱腔处理不仅体现悲,更突出愤,也就是更强调壮美。像《取成都》中“孤哪有能将挡贼兵”、“适才王累进宫报,皇儿在敌楼赴阴曹”、“听说一声要饯行,好似狼牙箭穿心”、“西川的文武要刀刀斩尽”等均能体现出这个特点。剧评家周瘦庐曾评价他:“其技近长庚,在孙、谭之上。真力弥满,沉挚浑厚。汪发声属脑后音,为伶人最贵之声。”(见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汪桂芬生性耿直,不畏权势,屡受官府把头凌侮,四十多岁就因贫病潦倒而逝。由于“汪派”唱功对嗓音要求高,既要声高气足,又要浑厚圆润,故传人甚少,王凤卿、郭仲衡、邓远芳继承“汪派”都颇有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曲学校曾请苏少卿先生传授“汪派”剧目,但未见诸舞台。宋宝罗先生久在南方演出,已九十余岁高龄,为仅存能演“汪派”戏之传人。《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编委会邀请宋宝罗先生口述《取成都》剧本,他不顾年迈,连续数日全面讲述了《取成都》的剧本、唱腔、身段,并提供部分唱段的录音,使得濒临失传的“汪派”艺术能有剧目得以记录保留下来。

《取成都》对刘璋的刻画非常细腻,全剧中的配角也起了很好的对比衬托的作用:刘备、诸葛亮的圆滑虚伪,反衬出刘璋的敦厚笃实;众将的强势威逼反衬出刘璋的羸弱无助;刘玉、王累的决断刚烈,反衬出刘璋的优柔寡断。刘备兵临城下,刘璋只是怨叹无有能将抵挡,直至马超将其围困,还幻想分疆土来摆脱困境,也就难怪自刘备入川以来,除张任战死外,文臣张松、法正,武将严颜,甚至连苦谏刘璋抵抗的李恢都归顺了刘备。但是,《取成都》一剧却未沿袭《三国演义》正统观念,处处都以贬低批判刘备、同情刘璋来着墨。在表演上,刘璋迎刘备人马入城时的处理细致而有层次。赵云、黄忠、魏延进城一笔带过;严颜进城,刘璋拂袖不满;诸葛亮欲下车礼见,刘璋扭转身躯不予理睬;刘备到来,刘璋皮笑肉不笑地搭讪几句,勉强挽手进城。这些都非常精彩动人,无形中博得了观众对刘璋的同情。最后刘璋布衣离去,更使人神伤,至此,全剧达到最高潮。

汪桂芬没留下音像资料,但他的传人王凤卿、郭仲衡、邓远芳等录有唱片,为研究“汪派”唱腔艺术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他们都有《取成都》唱段的唱片传世。解放后,雷喜福亦录有《取成都》全部唱段的唱片,宋宝罗也录制过两段《取成都》唱段的CD光盘。

哈鸿儒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天官赐福》剧情介绍赏析

2021-6-29 20:39:57

戏曲知识

京剧《辕门斩子》剧情介绍赏析

2021-6-30 20:41: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