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生戏中有“三斩一碰”之说,“三斩”指《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一碰”指《碰碑》,都是吃重的老生唱功戏。
《辕门斩子》是全部《穆桂英》中的一折。写杨宗保在穆柯寨私自招亲,娶了穆桂英,返营后其父、宋军元帅杨延昭按军法要将他斩首,孟良、焦赞、佘太君、赵德芳(八贤王)先后讲情均无效。后穆桂英来献降龙木,并称能破辽方的“天门大阵”,杨延昭才饶了杨宗保。
《辕门斩子》原为梆子戏,京剧界前辈把它移植过来,并把剧中主要人物杨延景改为杨延昭。经王九龄、刘鸿声、高庆奎等人的舞台实践,该剧最终成为高庆奎的代表作之一。
高庆奎系清末名伶高四保之子,幼年师从贾丽川等学老生,12岁登台。他博采众长,初宗老谭,后又根据本身嗓音高宽亮的特点,吸收了孙菊仙、刘鸿声的长处,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高派演唱艺术。他的弟子李和曾继承了他的演唱艺术,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20世纪50年代,李和曾就职于中国京剧院,由琴师圣手费文治为他操琴,二人配合十分默契,不仅排演了大量的高派传统戏,还共同创作新编历史剧,如《孙安动本》、《暂斩鲁斋郎》等,佳腔迭出,深受观众喜爱。这出《辕门斩子》就是根据二位名家的演出实况记录整理的。
《辕门斩子》一剧以唱取胜。其唱腔朴实大方、激昂挺拔,高低音跨度大。例如:“只气得杨延昭咬碎钢牙”和“问小姐她不在那山东潇洒,来到了宋营中有(哦)何话答”这两句唱腔,高低音跨十四度,演唱起来难度很大,但李和曾却是游刃有余。他的唱高亢淋漓,每次听都有绕梁三日的感受。
《辕门斩子》中的〔快板〕也极有特色。例如:“我大哥替宋王把忠尽了,我二哥短剑下命赴阴曹。我三哥被马踏尸骨难找,我四哥和八弟无有下梢。我五哥弃红尘削发修道,我七弟被仁美射死芭蕉”这段〔快板〕,特点是“夺板抢字”。其中“我二哥”、“我三哥”、“我四哥”、“我五哥”、“我七弟”的唱腔按照传统〔快板〕格式可以过板唱,“我二哥”、“我三哥”、“我四哥”、“我五哥”在板上唱,叫“夺板”,意思是不能慢,正夺在板上,这样节奏才鲜明有力。“抢字”“是短剑下”、“被马踏”……过板后抢着唱,不能拖沓,如疾风骤雨,扑天盖地而来,确切地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激愤之情。
李和曾先生已于2001年1月去世,现我们把他生前演出的《辕门斩子》整理出来,借此表达我们对他缅怀和思念。
高淑娟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