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行中历来有红、黄、蓝、白、黑五色“逼宫”剧之谓,这五出戏分别是《红逼宫》、《黄逼宫》、《打金砖》、《逍遥津》、《庆阳图》。因《红逼宫》中的司马师勾“红十字门脸”,故以“红”名之。以此类推,《黄逼宫》剧因杨广勾“油黄三块瓦脸”而得名,《打金砖》因剧中马武勾“蓝色碎脸”又名《蓝逼宫》,《逍遥津》因剧中曹操勾“粉白脸”而得名,《庆阳图》因剧中李刚勾“黑十字门脸”又称《黑逼宫》。现在京剧舞台上已难见红、黄、黑三出“逼宫”戏了,蓝“逼宫”也鲜有露演,唯有白“逼宫”还偶有演出。
《逍遥津》一剧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剧名似不恰合,实则前有张辽拒孙权,大战合肥情节,后演出多略去。该剧剧情如下:朝中文武官员议废汉献帝立曹操为帝,曹操假意不许,向献帝奏称吴、蜀未灭,实为心腹之患,请示处置之法。献帝令其自决。曹操因献帝讽己专权,恼羞成怒,朝堂之上要杀献帝。献帝惊恐回宫,告知伏后。二人定计,写下血诏,使太监穆顺交付国丈处理。曹操在宫门盘查穆顺,搜出血诏,剑劈穆顺。曹操又将人马埋伏宫外,与华歆一同入宫,擒获伏后及其二子,终将伏后乱棒打死,鸩杀二子,立曹妃为正宫。
《逍遥津》是后“三鼎甲”中孙菊仙独创的“孙派”唱腔戏之一,“他的声音特别大,有宽有窄、有高有低,音膛相合,五音具备,兼之气力充沛,用尖腔,使嘎调,高得极其自然”(见董维贤著《京剧流派》),〔二黄慢板〕中的十三句“欺寡人”真有悲泣之感,催人泪下。后这出戏被刘鸿声继承。高庆奎又继承了刘鸿声,从此《逍遥津》成了高庆奎的代表剧目之一。继承高派《逍遥津》的佼佼者中有三李,即李盛藻、李和曾、李宗义。1938年第4期《立言画刊》有文称高庆奎自入戏校任教职,“其能戏《哭秦廷》、《赠绨袍》、《逍遥津》皆授予该校学生李和曾,李之嗓音腔调学高惟妙惟肖”。
汉献帝属“王帽”,归安工老生行,几个唱段唱词、板式、旋律和谐。“修诏”时的西皮唱段和“杀宫”时的二黄唱段已成经典。那句“父(哇)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呀)”,真是跌宕起伏、大气磅礴,将汉献帝的一腔悲愤,抒发得淋漓尽致。该剧不仅仅以唱取胜,念白的设计也很精致。曹操在金殿上述功时的大段表白,搜诏时与穆顺的大段对话,一个念韵白,一个念京白,激烈紧张,扣人心弦。这种布局足以说明剧作者的高明。
曹操在该剧中虽是二号人物,但在花脸行里却是个大活儿,因为戴“文阳”的曹操戏是最难演的。曹操封魏公后,在舞台上展现时要强调他的身份、气度,在该剧中要渲染他的霸气。“表功”时要表现他的威与傲,“盘宫”时要透出他的奸与诈,“杀宫”时要展示他的冷与狠。彼时和高庆奎同台的是有“活孟德”之称的郝寿臣,在“述功一段的念白,气吞湖海,迫使汉献帝俯首默听”(见郝寿臣艺术整理委员会编《郝寿臣表演艺术》)。
正因为该剧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故在“文革”前上座率很高。特别是李和曾与景荣庆的联袂演出,真是珠联璧合。二人多次参加中南海的戏曲晚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记得1962年中国戏曲学校史若虚校长特邀李和曾、景荣庆二位老师给我们58班重排《逍遥津》,汉献帝、曹操、穆顺分别由耿其昌、马凤良、王琏饰演,彼时排戏的景况笔者还历历在目。景老师的曹操在继承先贤的基础上又融入自己的理解,某些地方做了微调,如曹操的第一次上场的锣鼓,就由【慢长锤】改为【急急风】。
应《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编委会之邀,李和曾的入室弟子倪茂才与吉林省京剧院的同仁,对该戏的舞台演出本进行了初步整理,后编委会又特邀白荫棠根据辛宝达、吴钰璋《逍遥津》音配像遵照《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体例予以加工,在此对他们的辛劳付出表示感谢。
常立胜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