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霜剑》又名《烈女报仇》、《申雪贞报仇》,取材于明代天然痴叟的武侠小说《石点头》的第十二回《侯官县烈女殉仇》。罗瘿公编剧。1924年6月28日,程砚秋先生首演于北京三庆园。程饰申雪贞,王又荃饰董昌,曹二庚饰方世一,慈瑞泉饰姚媒婆,吴富琴饰刘氏。
该剧故事如下:宋代靖康年间,福建侯官县秀才董昌德貌双全的妻子申雪贞,被恶霸方世一窥见并企图霸占。方世一便与姚媒婆定计,买通江洋大盗攀倒天,诬陷董昌入狱。县官昏庸,将董处斩。方又托姚媒婆劝说雪贞改嫁。雪贞顿悟,假意应允,将幼儿托付表姐刘氏,暗携家传青霜剑,含悲改嫁。在洞房中将方灌醉,连同姚媒婆一并杀死,连夜提着二贼的头颅,急奔董昌的坟前哭祭后,毅然自刎。后来,程派传人新艳秋、李丹林、赵荣琛、李蔷华、钟荣、韩丽芳等曾多次公演过此全剧。1962年3月吴春礼先生曾根据程砚秋舞台演出记录整理出版了含曲谱在内的《青霜剑》单行本。1997年1月李蔷华老师又根据程先生1954年在天津演出的实况录音配了像。
鼓伴程腔20年的白登云先生说:“所有的程派戏我都很喜欢,其中我认为《青霜剑》最精彩,可以说好得无法形容。”著名表演艺术家新艳秋老师说:“我13岁(1942年)时,看了程先生的《青霜剑》,一下子就被这个戏给迷住了,从此就下定决心改唱程派了。”
那么,这出戏究竟精彩在哪里?为什么能迷住一个演员使其下定决心改唱程派?我认为此剧除了主题鲜明,矛盾尖锐,结构严谨,故事完整,是一出唱、念、做、舞并重的大戏之外,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灵堂”的那段〔反二黄慢板〕“家门不幸遭奇变”。其唱词,打破了多数〔反二黄〕三三四的十字句常规,改为二二三的七字句的唱词,字少腔多,这就大大增加了演唱的难度,要求演员要有足够的中气,以气托声,才能达到行腔稳的目的。从唱腔的设计来看,它有低回委婉、如泣如诉之感,使人听后凝神屏息,悄然动容,潸然泪下。二是洞房刺杀方世一一场,没有主唱,主要是靠表演,如果一刀把方刺死,就没戏了。要先面带笑容以好心相劝的方式将方世一灌醉,使其酒后吐真言,待取得可靠罪证后,才定下决心将方杀死。申在刺杀方的过程中借鉴了《刺汤》、《刺虎》的水袖和舞蹈动作,但在行刺之前又有些紧张、恐惧之感。所有这一切,都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现。三是“祭坟”一场,当申雪贞完成刺杀仇人的任务之后,身着白孝,口衔乌发,左手提着仇人的头颅,右手拿着利剑,怀着仇恨、悲愤、恐惧、紧张的心情,边跑圆场边唱〔快三眼〕。在〔快三眼〕结尾处的那段“最可叹我夫郎是懦弱书生”,是一段44个字的垛句,它比大家所熟悉的《锁麟囊》(1941年)中的那段有名的“耳听得,风声断,雨声喧”27字的垛句早了17年,多了17个字。当唱到“丧在云阳”的“阳”字时,又突然用了一个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长达18拍的拖腔,接着又“跪蹉”到董昌的坟前祭奠,从而把剧情推向了高潮。替夫报仇之后,毅然自刎,完全是一位烈女的形象。使观众忘了自己是在看戏,自觉与申雪贞同呼吸、共命运,并成了事件的目击者、见证人,主动与申雪贞一起反对恶霸,伸张正义。
钟荣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