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后骂殿》是全本《烛影计》(又名《烛影摇红》、《困龙床》)中的一折。故事梗概如下:宋太祖弟赵光义听从潘洪提出的“烛影计”,弑杀太祖赵匡胤,篡位登基。太祖皇后贺氏因夫死不明命太子德昭上殿索还帝位。赵光义恼羞成怒,欲斩德昭,德昭气急之下在金殿撞柱而亡。贺氏得知,携幼子赵德芳上殿痛斥赵光义。赵光义理屈,愿尊奉皇嫂贺氏为太后,并赐尚方宝剑命其执掌后宫;封赵德芳为八贤王,赐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这才平息了贺氏之怒。
程砚秋演出的剧目可分为三类:创编剧、老戏增益首尾的改编剧和传统戏。人们常以为程派主要是前两种类型的剧目,其实不然,传统戏的演出程砚秋也下了很大功夫,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玉堂春》、《四郎探母》、《红鬃烈马》、《三娘教子》、《宝莲灯》、《审头刺汤》等剧目在早期的演出中就在王瑶卿的帮助下做了缜密的艺术加工,使程派艺术在早期就具有非常突出的特征。《贺后骂殿》更是如此。原来,陈德霖唱此剧时是〔慢板〕到底,给人感觉比较沉闷。王瑶卿根据程砚秋的条件,在〔导板〕、〔回龙〕之后只唱二句〔慢板〕就转为〔快三眼〕。四个“贼好比”、三个“只骂得”唱得轻灵精巧、跌宕起伏,收放自如。第二个“只骂得”用了二十二个字的垛句,唱腔新颖,句末使一个长腔,一收一放,一转一折,稍稍一顿,就转入了下一个“只骂得”,真是令人拍案称绝,因此,可以说〔二黄快三眼〕是程腔的特有板式。虽然其他旦角流派也有此板式,却不像程派唱腔有这样的突出特色。《三娘教子》、《宝莲灯》、《六月雪》、《锁麟囊》、《青霜剑》、《春闺梦》等都包含有脍炙人口的这种形式的唱腔。与程派其他的二黄唱腔相比,《贺后骂殿》的唱腔刚的成份多一些,但又是寓刚于柔之中。程砚秋曾说过,它是“以愤恨激昂的感情为主,而不是用幽怨的音调去唱它”。
此整理本是程砚秋的中期演出本,是根据1946年在上海演出的录音整理的。解放后,中国唱片社曾重新录制过《贺后骂殿》的密纹唱片,〔慢板〕第一句的“足踢拳打”改为“何曾卸甲”,唱法上也做了一些改动。现在大多数演出都按这个戏路来演唱。
《贺后骂殿》是一出生旦并重的对儿戏。就唱工来讲,生旦唱腔的分量可谓铢两悉称。赵光义为王帽老生应工。与程砚秋合作的演员中,赵光义的扮演者以言菊朋和贯大元最为出色。“言派”此剧的资料比较完整,传承比较广泛。时下演出此剧,赵光义的扮演者多奉“言派”为圭臬。其实,贯大元也是谭派老生的重要传人,他是与余叔岩同时的著名老生演员,经常与余叔岩在艺术上进行交流切磋。比较《贺后骂殿》中“老皇嫂骂孤王情理难容”的唱腔和《沙桥饯别》“到西天取了经即便还朝”的唱腔,何其相似。虽然《贺后骂殿》的唱片在《沙桥饯别》唱片之前,但这个腔是谁学谁难以弄清,从中却可以看出两位艺术家的关系和交往。为了多保留一种不同流派艺术的资料,现在这个本子老生按贯大元的戏路进行整理。整理时以1928年贯大元在胜利公司录制的唱片和中国戏曲学院编《京剧选编》第三集收入的《贺后骂殿》作为依据。不论是言菊朋还是贯大元,乃至一些二路老生扮演赵光义,其唱腔最突出的特色还是〔二黄原板〕中垛句叠韵的唱腔,这些唱腔是京剧中绝无仅有的精品,唱得非常别致精巧。对赵德芳唱的最后一句,不管是谁唱,尽管唱词不完全一样,但都在七十个字以上,这就要求演唱者能熟练地运用演唱技巧,对唱腔有高超的驾驭能力,方能唱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韵味醇厚,悦耳动听。
《贺后骂殿》虽然是一出唱工戏,但程砚秋很注意用水袖的功夫来为其增色。比较突出的水袖表演是贺后唱到“秦赵高”和“司马师”两句时,随着从“大边”移向“小边”,右手慢慢地拉出左手搂着的水袖抬手往外一绕,放手往里一绕,趁势转身背手,左手指向赵光义。这段表演配合演唱有力地渲染了贺后悲愤激动的情绪,也给唱腔增添了光彩。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