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梅妃》取材于唐人小说《江采苹传》,金仲荪编剧。程砚秋于1928年9月20日在北京华乐戏院首演。程砚秋饰梅妃,郭仲衡饰唐明皇,芙蓉草饰杨贵妃。该剧与《红拂传》、《文姬归汉》为程砚秋早期的三大名剧。
该剧的内容梗概如下:唐明皇征歌选色,太监高力士在福建莆田选来江仲逊之女江采苹。因其通晓诗词歌赋才貌双全,唐明皇一见钟情,赐号梅妃,还特地为她建造了一座“梅亭”。杨钊为了达到篡位的目的,将其堂妹杨玉环送入宫中。唐明皇为杨玉环的美貌和才华所倾倒,弃梅喜杨。梅妃独居后宫,无限幽怨,赋诗寄意,但唐明皇终不再理睬。安禄山造反,唐明皇携杨妃仓皇入川,梅妃死在乱军之中。后郭子仪戡平“安史之乱”,唐明皇返回宫中,一天偶到“梅亭”闲步,忽想起梅妃,于伤感中睡去,依稀梦见梅妃向他倾诉,醒来时却是一梦,郁郁回宫。
程砚秋演出本主题鲜明,文笔秀丽,情节动人,唱腔设计优美。该剧至今仍广为传唱,是难得的一出好戏。李玉茹为使这出好戏重现光彩,在1960年便着手先后与庞曾涵、王济生合作整理,在充分尊重程砚秋原本的基础上,忠实地保留了程本中梅妃的主要场次和重点唱段,如同保护珍品似地保全了“戏核儿”,使该剧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程本原是16场,经过删去拖沓过场戏,紧缩成为8场,并为每场戏加了标题,分别是“梅亭赐号”、“选杨定情”、“楼东赋怨”、“絮阁争宠”、“傲骨天生”、“小宴惊变”、“焚宫梅殒”、“回銮惊梦”,分场清晰,精炼规整。
全剧仍以梅妃进宫为主线展开。在塑造人物方面,重点着墨渲染。比如第二场“选杨定情”之前的幕外戏,杨钊买通高力士只有100余字的独白,却深刻地揭示了宫廷腐败的内幕。又如在第三场“楼东赋怨”中,李玉茹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三挡”的情节,恰到好处地描绘出梅、杨之间的争宠冲突。再比如唐明皇在第一场向梅妃“对天盟誓”,紧接着在第二场见杨妃时,又向其表态“地久天长”,寥寥几笔便把唐明皇的喜新厌旧勾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最后一场“回銮惊梦”中,为抒发唐明皇又悔又怨的复杂心情,由庞曾涵作词,马锦良、汪正华作曲,精心设计了大段〔二黄慢板〕和〔快三眼〕的杨派老生经典唱段,从而使唐明皇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经过多年的演出实践、精益求精,如今《梅妃》已成为上海京剧院的保留剧目和李玉茹的代表作之一了。2010年春夏之交,上海京剧院又组织新一代演员上演了此剧。这正是《梅妃》的艺术魅力所在吧!
早在1962年,我曾不止一次看过李玉茹和汪正华演出的《梅妃》,印象极深。1963年,我又向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程派名票郑大同学了《梅妃》全剧。1982年,李玉茹再度恢复上演此戏时,我正在青岛、潍坊跑小组演出,得知消息,不顾一切赶到上海又连看了四场,受益匪浅。回南京后,立即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该剧剧本整理出来。之后一搁就是25年。2007年春,《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编委会副主编吴春礼先生来南京,看到此整理本很是惊讶:“怎么,竟是整理于1982年?”
我1941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父亲钟德扬是著名琴师。1951年,我考入了华东戏校后,便步入了京剧艺术殿堂。“文革”中我被迫离开舞台,调到南京艺术学院京剧科任教4年。之后又在江苏省京剧院创作研究室从事新剧目唱腔编创工作多年。今天,我尚能参加流派剧目的整理工作,或许是得益于我的出身、我的专业和我的经历吧!
最后,我想说一下:李玉茹老师年事已高,又在住院治疗,本人实在不忍烦扰她。但是,李老师出于对剧目整理工作的关心,不顾病体,以坚强的毅力逐字逐句仔细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使剧本更准确、更完善。对于李玉茹老师给予的热情帮助和支持,我由衷地向她表示感谢!最后,对整理此本曾给予过帮助的薛元亮、张正贵和陈朝红等朋友们,一并致以衷心的谢意!
钟荣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