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太平》又名《花云带箭》,取材于明代李东阳《花将军歌》及《明英烈》第二十九回。明人张凤翼著《虎符记》传奇,写花云未死,突围之后反将陈友谅射杀。《战太平》故事中主要人物花云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明史》有传,太平城事与该剧大体相符。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花云辅朱元璋侄朱文逊守太平城。北汉王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雄,攻打太平城。陈军攻城不克,为花云所败。后定计偷袭采石矶,攻占太平城。花云劝朱文逊突围到金陵争取援兵,但朱文逊贪恋家眷,贻误时机,二人不幸被擒。朱文逊屈膝向陈友谅投降,陈鄙夷其贪生怕死,杀之。花云挺身屹立,宁死不屈,陈友谅反爱其才,用尽方法来劝降,花云始终不为所动。陈友谅将其被绑在高竿乱箭射之,逼迫他投降。花云挣脱绳索,跳下高竿,夺刀奋战,终因体力不支,横刀自刎而死。
《战太平》早年王九龄、杨月楼常演。谭鑫培早年在三庆班搭班,当武行头,以演武生戏为主。但他醉心于老生戏,嗓音恢复后,逐渐向老生行当发展。由于他身材不高,面容清瘦,不适合演王帽戏,在程长庚的引导下,发挥自己武功好的优势,不少武老生戏,如《战太平》、《定军山》、《南阳关》等都成了他的代表剧目。之后,演《战太平》者,多为谭派传人,如王又宸、恩晓峰、安舒元、言菊朋、余叔岩、谭富英、杨宝森、王少楼等。余叔岩对《战太平》有所发展,形成“余派”的演法,为李少春、陈大等所继承。谭富英演《战太平》也有新意,形成新“谭派”的路子,谭元寿为传承人。现代京剧舞台上的《战太平》脱离不开这两个流派。当今的“杨(宝森)派”老生演员也演此剧,基本上是按“余派”路数来演。
《战太平》的音像资料相当丰富。老唱片基本上也是谭、余两派的版本。早期谭鑫培在百代公司录制了一面《战太平》“叹英雄失势入罗网”的唱片,由于思想保守,故意把“我主爷洪福齐天降,刘伯温八卦也平常”移到后面去唱。其他如言菊朋、王又宸、王少楼、夏山楼主留有谭派的《战太平》唱片;余叔岩、李少春、陈大留有余派《战太平》唱片。孟小冬有《战太平》说戏的录音;谭富英有《战太平》演出实况录音。可以说这出戏全剧资料还是相当完整的。此次整理本主要依据谭富英1957年录音,是“谭派”的演出本。
《战太平》唱段、身段和开打比起其他武老生戏要繁重。唱腔的特点是“三多”:高腔多,拍节自由的板式多,〔快板〕、〔流水〕多。这“三多”对谭富英来说都是他的强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结合人物、剧情,创造性地发挥这些强项。《战太平》全剧花云唱四个〔导板〕,都唱高腔,既便是三个〔西皮导板〕,也绝不雷同。谭富英的〔快板〕最受推崇,“游街”、“劝降”、“法场”的〔快板〕唱段使观众得以充分地享受其艺术魅力。“游街”见到孙氏唱“明明认得是孙氏女”七句〔快板〕一口气唱出,如珠落玉盘,表现转瞬间对孙氏的叮咛,非常贴切。“法场”出场的原词显得花云非常颓废沮丧,谭富英改成“花云今日遭毒手,好汉英雄不到头。采石矶与贼斗,中了奸贼小计谋。将身来在法标口,为国一死把名留”。其中的〔快板〕顶着板唱,词句间绝无间隙,一气呵成,唱腔既新颖,又充分表现了花云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谭富英在高腔众多的《战太平》这出戏里,绝不刻意卖弄自己的好嗓子。像花云回答陈友谅:“站的是你老爷叫花云”一句〔散板〕,通常“站的是”都唱“嘎调”得彩,谭富英在此处不唱“嘎调”,重点放在“叫花云”的腔上,唱出了气势,要了个满堂彩。
后人演《战太平》有不少改动,最集中的就是针对“劝降”中“罢罢罢屈膝跪宝帐”一句。不少人认为这有损花云的英雄形象,因而有各种的改动。谭富英对《战太平》进行了多处改动,唯独没改这一句词。笔者认为,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英雄择主而事,并非过错。再者,在生死关头,一个人选择去死,还是选择求生,必然有一个思考过程,不应受到责难。
说到《战太平》花云的身段,从谭鑫培开始确实有很多精彩之处。如“被擒”时扎靠翻“虎跳”;“游街”时抛锁链,人称“朝天一炷香”……都留给观众很深的印象。花云的几次开打,都很有分寸。第一次对陈友杰,花云得胜,“耍枪花”;第二次对陈英豹,“双收”下,花云并非不是对手,被擒是因中计失手,这给末场杀陈英豹埋下一笔;第三次“双刀”对打,力斩陈英豹,终因中箭体力不支而自刎。
哈鸿儒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