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芳困城》一名《御林郡》,又名《斩杨波》。故事源自《香莲帕》鼓词,清季坊间庆丰斋有刻本流传。
相传明代穆宗(朱载垕)朝,有勇士马芳落草京西卢沟桥,被国丈李良捕获,割去左耳游街示众。杨波爱其英勇,保释后收为义子。穆宗死后,太子年幼,李艳妃垂帘听政,李良欲谋篡帝位。定国公徐彦昭和兵部侍郎杨波于龙凤阁严词谏阻被挫,徐彦昭夜谒皇陵,杨波率杨大郎、马芳、杨世祥、杨公子、赵飞众子保护皇陵。
《探皇陵》作为单折演出,原有徐彦昭“夸将”的〔二黄原板〕唱段,其中赞马芳“赤面长髯小马芳,亚赛三国关二王。过五关曾斩六员将,擂鼓三通斩蔡阳,尔亚赛关王”。马芳既有保护皇陵之功,擢升大同总兵之职。后神宗即位,李良被诛(全部《龙凤阁》有斩李良情节),杨波辅政。吏部尚书徐赞与杨波不和,杨波被诬陷入狱。马芳闻知,率部进逼京畿,围困皇城。神宗惊骇,与李太后和杨波商定,将杨波押至城楼劝马芳退兵。马芳要求将杨波释罪复职,榆林一路兵马由其节制,交出徐赞由其处置。神宗不得已允从三事,马芳退兵。从马芳的唱词,如“老王晏驾龙归苍,我朝出了奸贼李良……昏王信用贼奸党,你不念当年保国忠良”所述的前因后果来看,《马芳困城》似应是全本《香莲帕》中的一折,清《车王府曲本菁华·元明卷》所收《香莲帕》可为佐证。
《马芳困城》由“发兵”、“定计”、“困城”三场戏组成,非常简练。舞台演出有以下的突出特点:
首先是三场戏包括了京剧的〔二黄〕和〔西皮〕两种主要声腔。一般来说〔二黄〕腔委婉、潇洒,〔西皮〕腔高亢、激越。采用两种声腔并用的处理方法,因调式、旋律、板式的变化,更易于表现人物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本剧第一场马芳的演唱使用〔唢呐二黄〕唱腔。这种用唢呐伴奏方法,是京剧承袭了徽剧“老二黄”的演唱方式。〔唢呐二黄〕的调门是比较高的“乙字调”(A调),唱腔旋律简朴浑厚,演员非有好嗓子不能胜任,因此在演出中并不普遍,老生只有在《龙虎斗》、《青石山》、《取金陵》、《五花洞》等少数戏中才使用。该剧第一场马芳唱“有马芳坐将台忙传将令……但不知是何人来报军情”八句〔唢呐二黄〕,句句响遏行云,恰当地营造出马芳升帐时的肃穆庄严的氛围。后两场改换〔西皮〕腔,安排了〔导板〕、〔原板〕、〔流水〕、〔快板〕等板式,繁难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马芳演唱〔西皮导板〕、〔原板〕、〔快板〕使用的“摇条辙”,是比较窄的辙口,吐字发声的难度较大。老生和小生的〔快板〕对唱,速度快,节奏紧。马芳唱到“趁此机会奏三本,一本一本一本本本(啦)本(啦)往上升”处,贯大元要求唱句中的字与字之间的间隔要均匀,吐字讲究,“喷口”有弹力,巧而不拙,快而不乱。每次他示范演唱,恰似珠落玉盘,美不胜收。念白不多,仅以第三场约三事为例,既要保证老生行当念白字音准确,韵味浓厚,又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给人一种不容神宗有丝毫拒绝的感受。
其次,马芳无论是穿蟒、扎靠,还是第三场手持大刀,在兵士两处“大转场”队形变换时的边唱边舞,都要求身段动作干净利落,功架沉稳,显示出靠把老生扎实的功力。
这是一出精炼的中型戏,马芳由老生扮演,马夫人由旦角扮演(第一场穿帔,第三场扎靠),神宗由小生扮演,李太后由老旦扮演,杨波由老生扮演,五个角色,在舞台上都有发挥技艺的机会。如果能够做到互相配合默契,红花绿叶相映成辉,一定会是一场十分精彩的演出。
本剧由尹培玺根据其外祖父贯大元的演出和教学本整理而成,准确地保存和反映了贯先生表演、教授此戏的精髓。
贯大元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贯紫林是著名武旦演员。贯大元潜心研习谭(鑫培)派艺术,他在舞台演出中多以《洪羊洞》、《李陵碑》、《定军山》、《战太平》、《南阳关》、《珠帘寨》、《连营寨》、《问樵闹府》、《御碑亭》、《搜孤救孤》、《黄金台》、《宁武关》、《失·空·斩》等谭派戏为主,其他如《挡谅》、《焚绵山》、《困曹府》、《马芳困城》等“冷门“老生戏也是他所擅长的剧目,演来独辟蹊径,别具一格。《马芳困城》就是他在20世纪50年代任教中国戏曲学校时的课堂教学剧目之一,从而使这出在探索京剧老生唱腔演变具有实证价值的传统戏得以留存。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