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举鼎观画》剧情介绍赏析

《举鼎观画》又名《双狮图》,是一出老生与小生合演的唱工戏。它与《法场换子》、《徐策跑城》一样,系接续《薛刚大闹花灯》演绎出来的一折戏。小说《薛刚反唐》无此情节。京剧《薛刚大闹花灯》以及后续的几折戏,来自民间,是徽剧进京时带来的剧目。

自程长庚起,就有不同的流派不断地将《举鼎观画》展现在京剧舞台上,名家灌制的老唱片有好几张,夏山楼主(韩慎先)1929年高亭唱片可算得上是其中的精品,一直流传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关正明、梁庆云录了全剧各唱段的录音。80年代,赵松樵以耄耋之年在天津演出,留下了录像。《京剧丛刊》也整理出了该剧的文学剧本。这些给今天整理该剧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该剧谭派、余派、杨派一脉承传的录音资料较完整,该整理本以梁庆云先生录音为基本依据,并将其列为“杨派”剧目。

《举鼎观画》故事情节很简单。薛刚大闹花灯闯祸,被张泰陷害,满门抄斩。徐策用亲生子金斗替换,救了薛蛟,改名徐宗,带回抚养。十七年后,一天,薛蛟在府门外玩耍,将门口的一对玉石狮子并在一起。徐策回府盘问,知道薛蛟已有本领报仇,于是带他到祖先堂上祭拜,将薛家遇害的画图挂起,讲述了经过,然后修书,打发薛蛟到寒山薛刚处搬兵报仇。

这是一出以唱念为主的戏。徐策的唱段在结构上很有独特之处。“举鼎”一场出场不用习惯的〔摇板〕、〔散板〕或者念对来表达下轿看见石狮子并在一处所产生的疑问,只唱两句〔二黄原板〕,既简练,又新颖,可以说是灵活利用程式化表演的范例。“观画”一场徐策披露薛蛟身世,有大段的念白,对观众听懂核心唱段“二黄导板、碰板、原板”成套唱腔,起着提示引导的作用,要想念得声情并茂甚为不易。〔二黄导板〕无论唱词还是唱腔,与《朱痕记》和《桑园寄子》都几乎一样,然而,朱春登是悲痛,邓伯道是悲伤,徐策则是悲愤。“珠泪滚滚”都要唱得饱满,要靠演员在情绪上把它们区分开。〔回龙〕是像《李陵碑》杨继业唱的那种慢〔回龙〕腔,主句是叙述,附加句“我的儿呀”将腔甩开,抒发感情。杨继业这个腔只拖三板,因为他又冷又饿,心里又着急,不宜把腔拖得太长;徐策则不然,埋在心里十七年的愤恨和积怨,像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所以腔儿拖了六板半,而且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曲折的大〔回龙〕腔。〔二黄原板〕分了五个小段落。前两小段忿忿不平地述说薛家祖先的功劳,“跨海征东立下了功勋”一句中“功勋”之间加的虚字“啊”往前抢半拍,“勋”字又往后闪了四分之一拍,是个非常具“杨派”特点的唱腔。全句利用节奏长短错落来表现这种忿忿之情。第三小段突出了“悲”字。第四小段有长达二十板的垛句(京派京剧很少见这么长的垛句),是整个唱段非常突出的特色,为的是突出“气”字——想起薛刚闯祸带来的灾难不由得气由胸中升起,“起祸的根”的“根”字的拖腔前三拍和垛板保持同样的速度,第四拍一板,气愤达到了极点。转到第五小段,涉及自己亲生子,感情不由得化入悲哀之中。〔散板〕结束句不使腔,简洁地告诉薛蛟:“张泰贼是儿的对头人。”

梁庆云这出戏全部唱段都有录音,真实动人地表达出徐策的情感变化,就是每一句〔散板〕也没有丝毫懈怠之处。虽然不是全剧录音,却能使人一段一段听下去,感受到剧情的发展,给挖掘这出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举鼎观画》中薛蛟可以由二路小生扮演,比较简单。也可由角儿扮演。老路子德如、朱素云举鼎前唱一段〔二黄慢板〕;姜妙香演这个角色改成唱六句〔二黄原板〕。据说他能要下四个“好”来。

《举鼎观画》这出戏两个人物情感变化复杂,演来很有挖掘的余地。更难得的是,比起小说来,少了神怪法力,对正义的讴歌更为生动感人。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珠帘寨》剧情介绍赏析

2021-7-6 20:41:39

戏曲知识

京剧《三家店·打登州》剧情介绍赏析

2021-7-7 20:43:2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