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击鼓骂曹》剧情介绍赏析

《击鼓骂曹》又名《群臣宴》、《打鼓骂曹》。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曹操欲招安刘表,孔融荐举祢衡出使下书。祢衡是个傲岸清高、怀才不遇、目空一切的狂士,曹操厌恶他傲慢少礼,便任其为元旦大宴群臣时的鼓吏,加以羞辱。祢衡裸体击鼓讽刺曹操,并当着满朝文武大臣之面将其痛骂。曹操忍下怒火,遣其往说刘表。刘表识破借刀杀人之计,遣祢衡至江夏守将黄祖帐下。后祢衡因狂傲为黄祖所杀,葬于鹦鹉洲边。通常此剧只演击鼓骂曹这一段。言菊朋演此剧后面带《闹长亭》(《东郊送衡》),演曹操的谋士送祢衡,彼此轻慢,互相奚落的故事。高庆奎演此剧后带《鹦鹉洲》,演祢衡下书刘表,被黄祖杀害的故事。

《击鼓骂曹》是一出传统老戏。明代徐渭的《四声猿》杂剧中有一出《狂鼓吏渔阳三弄》,写祢衡死后,阴司判官把曹操鬼魂带到阎罗殿上,祢衡鬼魂击鼓骂曹。《三国演义》这段不起眼的小故事,能形成京剧《击鼓骂曹》,恐怕是受《四声猿》的影响。可考的是:道光九年(1829年)楚调入京,王洪贵等楚调艺人带来了一批楚调剧目加入徽班,丰富了徽班的演出,实现了徽汉合流,促进了京剧的形成。王洪贵擅演《击鼓骂曹》,京剧舞台上保留了这个剧目。谭鑫培对《击鼓骂曹》老本做了全面的修改,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对祢衡、曹操、张辽等人物形象的刻画相当生动,人物对白和唱词简练,场次结构紧密,又使用了很多《三国演义》的原文,使剧本富有文采。老本引子是“天宽地阔海无边,成败兴亡梦里眠”,谭改为“天宽地阔论机谋,智广才多”,把引子归了长短句的正格,同时也概括了祢衡自恃才高的人生态度,有益于刻画人物。此外,谭鑫培还与梅雨田一起根据《思凡》中〔风吹荷叶煞〕编了〔夜深沉〕曲牌和击鼓的鼓套子,增强了该剧的艺术性。对全剧的声腔、表演也都做了细致的推敲。该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谭氏晚年经常演的剧目。其后,余、言、高、马、谭(富英)、杨、奚无一不演该剧。杨宝森根据自己的条件对《击鼓骂曹》做了若干改动,使之成为其代表作之一。总的来说,杨派与老谭、余叔岩的《击鼓骂曹》还是一脉相承的,并未脱其窠臼。

《击鼓骂曹》虽以唱为主,但念、做、表都很繁重。演祢衡要抓住“狂傲”二字,但不是“疯狂”,对曹操和张辽等是“横眉冷对”。杨宝森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准确地展现出了历史人物的名士风貌。杨演出时不用张辽吊场做铺垫,撤锣之后,祢衡就在小锣的击打声中上场,全凭演员的艺术感染力,一开始就把观众抓住。一出场,昂首漫步至“九龙口”,不整冠,不捋髯,只轻轻抖袖、提袖,旁若无人地归正场打引子,先声夺人。然后,再从念白和演唱对祢衡个性给予充实。自报家门没有丝毫的躁,气质上表现的是傲,但神态上始终是平和。念到“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时仍然是平平正正,没有骂曹的冲动。“必须要见机而行”是表明进曹府后的态度:如果道不同,则不相与谋。念到“有愧栋梁材”时,在技巧上是〔叫板〕,是祢衡怀才不遇的疾呼。

第三场仍是祢衡的独角戏,情绪则完全与头场不同了。祢衡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冲击(指曹操委用他为鼓吏以当众羞辱),内心感情澎湃起伏,外在则表现出异常愤激的情绪。【快冲头】出场,快步,一个踉跄,抖袖、翻袖也加大了力度和幅度。而后,两句〔散板〕不使大腔。“适才与贼一席话”后半句腔略拉长,“话”字使用一个提高半个音阶的拖腔。接下来的白口是全剧中节奏最快的一段,表达出他的愤慨和激动。〔叫板〕“虎山行”使用高昂的语调,一字一顿,给急速的〔快板〕节奏定了尺寸,同时给人物情绪也定了调子。祢衡决心鞭挞国贼曹操,愤然的情绪逐渐淡薄了,把生死置之度外,壮怀激烈。

杨派的〔快板〕节奏很快,流畅舒展,富于变化,很有特色。这不仅是技巧的工力,更能说明其刻画人物本领的高超。“昔日里韩信受胯下”一段腔虽不高,节奏急骤,犹如飞瀑直下,直到最后一句的回龙腔,情绪激昂,很有感染力。最后“扬天涯”才使用拖腔,再现出一种悲壮的自豪。“击鼓”一场对旗牌的唱,节奏有疾有徐,间或有拖腔的地方。总体上没有前一段快。这一段主要表现祢衡的孤傲和清高,所以情绪不需要像前段那么强烈。更难得的是杨派的〔快板〕摆字气口讲究,吐字归韵到位,深沉宽厚,饱满干净,字字清晰,声声入耳,耐人回味。

“谗臣当道谋汉朝”是全剧的核心唱段,杨派与谭、余的差异在这段唱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谭、余唱腔都走高腔,杨则多走低腔,是循老谭的腔而有所发展。“谗臣当道”和“楚汉相争”,老谭和余都以高腔制造舞台上的紧张激昂;杨走低腔,“谋汉朝”他用二起楼的腔表现出激昂,“动枪刀”的“枪”字暂短一停,“刀”腔出口两顿,用快节奏制造出了紧张的气氛,特别是杨宝忠的琴和杭子和的鼓所做的烘托,又加强了这种效果。从“高祖爷咸阳登大宝”至“主席坐定奸曹操”老谭多走低腔,符合杨的嗓音条件,而且腔很精彩,杨就直接继承了下来。“杀人的刀”腔调略高,因很符合人物情绪,杨卯足劲使了高腔,唱得灵巧饱满。“主席坐定”的“坐”字老谭是个平腔,杨则宗余,使了个上扬的腔,突出了对曹操的鄙视。“奸曹操”转〔快板〕,杨将“操”字出口即收,突破了谭、余正格转板的程式,唱得非常干净、紧凑。余这部分基本按老谭的腔,个别地方加了小腔,如“登大宝”老谭和杨都唱平腔,余则在“宝”字上使了个小腔并垫了个虚字“哇”。“我把这褴衫来脱掉”一句的回龙腔,老谭和余都是按固定节奏唱完,听起来似嫌呆板,而杨唱到中间把6这个音符拖长,像是没板,实则有板,貌似扳慢,实则节奏如旧,感情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细节上,杨确有胜过前辈的地方。

若从技巧上来看,《击鼓骂曹》的做工以击鼓最为吃重。它主要有两段:三通鼓和〔夜深沉〕。《霸王别姬》中的〔夜深沉〕是由此发展来的,用于舞剑的伴奏,它表现的是悲壮;而《击鼓骂曹》中则侧重骂曹,表现的是激昂。因此,两者曲牌旋律和鼓套子都有细微的差别。杨氏昆仲合作的〔夜深沉〕最为精彩,深受广大观众欢迎。若从表现人物的做工来说,无非是抖袖、翻袖、抓袖、撩袍、涮袍摆等,杨宝森用这些简单的身段表现人物的不同处境和感受,其力度和幅度都有区别。拿四次下场来说,第一场只抖袖、提袖,转身缓步下场;第二场因受到伤害愤愤不平,则端髯、左右摆髯、扔髯后,绕袖,背手,转身撩袍,快步下场;第三场表现悲壮,则抓袖、转身、撩袍,昂首,中速下场;第四场已明白曹操借刀杀人,既无奈,又傲慢,翻袖,转身,与四朝官斜身拱手,眼角微向上一挑,再转身下场,这些身段边式漂亮,而又有分寸和层次。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剧情介绍赏析

2021-7-7 20:44:08

戏曲知识

京剧《捉放曹》剧情介绍赏析

2021-7-7 20:46: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