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秦香莲》剧情介绍赏析

京剧《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是目前戏曲舞台上最流行的剧目之一,有好几个不同版本。据记载此剧原始版本是梆子戏《明公断》,故事出自《秦香莲》鼓词。1953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参考地方剧加以改编,增加首尾,刊于《京剧丛刊》第二十六集。上世纪60年代,北京京剧团为增强票房号召力,组织强强联合,在头二本《铡美案》基础上又编排新的版本。新本由马连良饰王延龄,张君秋饰秦香莲,裘盛戎饰包拯,谭富英饰陈世美,李多奎饰国太,赵丽秋饰皇姑,黄元庆饰韩琪,马富禄饰张三阳;李慕良、何顺信、汪本贞操琴,谭世秀、金瑞林司鼓。一经露演,轰动京城,一票难求,不少观众排三天长队为购得一票,盛况空前。为使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该剧,长春电影制片厂与香港繁华影业公司联合于1964年将北京京剧团的演出本拍成电影艺术片。拍摄时陈世美、韩琪、张三阳分别由马长礼、谭元寿、李四广扮演。

电影版《秦香莲》情节如下: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被招驸马。其家乡连年大旱,父母去世,其妻秦香莲携儿女进京寻夫,闯宫遭逐。丞相王延龄怜之,试图让秦香莲在陈世美寿辰之日扮成歌女席间弹唱以助破镜重圆,不成。王延龄授秦香莲纸扇,暗示其到开封府告状。陈世美派家将韩琦追杀,韩放走秦香莲母子,自刎。秦香莲向包拯控告陈世美“杀妻灭嗣”,包拯将陈世美召到开封府,好言相劝,话不投机。包拯令秦香莲与陈世美对质,陈世美自恃国戚,强词狡辩,包拯怒欲铡之。皇姑、太后闻讯阻刑,包拯不顾,铡死陈世美。

该剧的唱、念、做、表都有极高的艺术性。

上世纪60年代正是张君秋张派形成之时,张派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在于唱法、唱腔。张派的唱富于整体美,他与琴师何顺信创编的唱腔新而不脱离本体。他在演唱时注重节奏的变化,剧评家王家熙总结说:“他以装饰唱腔运用气口创造了‘点唱法’,在行腔中不唱实、唱满,而在胡琴的衬托下,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把腔唱活。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唱法。”

该剧中有两个唱段最令人难忘:其一是〔琵琶词〕“夫在东来妻在西”;其二是〔二黄原板〕“心如刀绞我的泪难忍”。两个唱段并不长,〔琵琶词〕十二句,且融入民歌,凄楚好懂。那段〔二黄原板〕也只有六句:“心如刀绞泪我的难忍,低声下气叫官人。念在二老公婆分,看在儿女二娇生。抛弃糟糠心何忍,望官人将妻认。莫叫夫妻两离分,儿失去天伦。”这两个唱段真是唱之凄凄听之惨惨。

裘盛戎饰演的包拯既体现了刚正不阿又表现出人的多面性。当包拯取出俸禄时他的感情多么复杂,内心是多么沉重啊,“这是纹银三百两,拿回家去度饥寒。教子南学把书念,千万读书你莫做官。你爹爹倒把这高官做,害得你一家不团圆。带领儿女回家转,香莲下堂把我怨,她道我‘官官相互有牵连’。本当铡了陈世美,国太苦苦死纠缠。有心不铡陈驸马,倒叫包拯吶,我两为难!”裘盛戎的高人之处,就是很准确地把握了包拯这个人物刚柔相济的多个侧面,完整地刻画出了角色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感情丰满有血有肉的活人,而不是概念化的花脸行当。

在舞台演出本中裘盛戎的做亦充分得到了展现,当包拯唱完末句〔西皮散板〕“镇了国法好保宋朝”,随锣鼓(八大大仓)撤右腿面向“小边”台口亮住,在【软四击头】中上右步左脚踢蟒,左手抓住蟒襟向前趋步,右手叼袖上右步,左转身面向下场门亮住。在两个【撕边一击】中涮左步跟一小趋步,再涮右步跟一小趋步。【急急风】从台中走至“大边”停步,右手捋髯摇首沉思,此时众人喊堂威,包拯右回身捋髯扫视众勇士,右手放髯,【撕边倾仓】出右袖上腕跺右脚吸左腿面向外亮侧身相。乐队起〔尾声〕,在【急急风】中下场门下。众人随下。

裘盛戎创造的这个下场不仅气势宏大肃穆威严,又体现了包拯的思想斗争,他摇首沉思,预感到了此案必有非同一般的阻力,但众人的堂威,又给了他力量,正义使他无所畏惧,所以他是怀着正能量迈着雄壮的步子走下场的。

我们说好戏还得要好角演,这出《秦香莲》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的思念,不知何年才能出现这样的好戏呢!

常立胜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诗文会》剧情介绍赏析

2021-7-8 20:48:51

戏曲知识

京剧《望江亭》剧情介绍赏析

2021-7-8 20:50:4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