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媒》又名《潼台阵》,剧情如下:宋王与柴郡主边关射猎,辽将巴若里闻报,袭击,挑宋王落马,欲擒郡主回国。适杨延昭返家探母,路经潼台救宋王,并救回柴郡主。大臣傅龙之子傅丁奎亦至,宋王误认丁奎为救己之将,乃将郡主许婚。而郡主慕延昭英俊,赠诗寄意,并赠珍珠衫。延昭回京,请教八贤王。新科状元吕蒙正解破诗意,奏明宋王。宋王问延昭姓名,始知误会。郡主力证救驾者乃杨延昭,并请在金殿辨明真假。杨继业、傅龙各率子上殿,吕蒙正命杨延昭、傅丁奎当面奏明救驾经过,真假立判。宋王称先王遗训,获得郡主珍珠衫者为郡马。延昭立献珍珠衫,与郡主成婚。
在“四大名旦”之后,京剧旦角成就最大、流行最久、受众最多、传唱最广的当属张君秋创立的张派艺术。而如果把张派的唱念做舞各方面的成就做一个横向比较,那么,张派的唱,也就是张派声腔艺术的成就最为突出。
张君秋设计演唱的声腔,华丽清新,优美流畅,高低自如,节奏多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把京剧旦角的演唱推上了新的高峰。其时,张君秋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所在的北京京剧团,与李少春等领衔的中国京剧院,有一个不成文的分工:中国京剧院侧重改编新戏,北京京剧团偏重继承老戏。唯一例外的是,张君秋不仅演《四郎探母》、《红鬃烈马》、《玉堂春》、《二进宫》等一大批老戏,还创演了《怜香伴》、《望江亭》、《秋瑾传》、《诗文会》、《西厢记》、《状元媒》等一大批新戏。在新戏中,张君秋颇多建树。不夸张地说,这当中的每个戏都有一批创新唱段,都留下了不少既新且美的经典乐章。其中,最为人称道、最为戏迷喜学乐唱的就是《望江亭》和《状元媒》。
清新华贵的张派声腔,与《望江亭》中的学士遗孀谭记儿、《状元媒》中的金枝玉叶柴郡主有着天然的契合点,特别是《望江亭》、《状元媒》中固有的喜剧色彩,更为流畅华彩的张派声腔提供了纵横捭阖的广阔天地。
《状元媒》演的是宋朝时柴郡主与杨延昭的一段爱情故事,系北京京剧团叶德霖自汉剧改编。20世纪60年代初始,《状元媒》首演,广告上的主演沿用了“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这样的传统排序,可是,戏一经演出,正值艺术巅峰时期的张君秋的夺目光彩迅即覆盖全场。未几,马连良退出,广告主演为“谭富英、张君秋”。再后,谭富英退出,《状元媒》则成了地地道道的张派剧目。
张君秋在《状元媒》中的唱腔并非以篇幅大、唱段多取胜。不太长的几段唱腔,段段有新创造,句句有闪光点。初识六郎,柴郡主惊羡六郎的武艺,钟情世代忠良的杨家门第,一句〔西皮导板〕“天波府忠良将宫中久仰”,气势磅礴,行腔高亢,把青春少女被青年男子所救,对救命恩人萌生爱慕之情的惊、喜、羞、怕等情感一展无遗。第七场,柴郡主闷坐宫中,思念六郎,这时的〔二黄原板〕长达十六句。这是全剧的核心唱段。其中“乱军中多亏他救我回还”,“但愿得八主贤王从中周旋早成美眷扫狼烟叫那胡儿不敢进犯保叔王锦绣江山”的两个拖腔,摇曳多姿,恣肆奔放,尤其是气息的运用,在行、止、收、放当中显示着张君秋独有的高难的演唱技巧。也正因如此,这段“自那日与六郎阵前相见”才成为戏迷们争相传唱的“流行戏曲”,在多种多样的京剧演唱会上,十有八九少不了这段“自那日”。
张派的唱,十分讲究变换节奏。一字一板的〔流水板〕,张君秋可以唱出许多新颖样式。《状元媒》中“傅丁奎休要发癫狂”的一段唱中,有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甚至有十三、十四字句,错落不齐的句式,要在一字一板的〔流水〕节奏中展现,张君秋唱得慢而不断,快而不乱,跌宕起伏,跳跃奔腾,其驾驭节奏的技巧,实在非同一般了。
此剧据天津市青年京剧团1986年版本整理,剧本改编:王雁、李瑞环、张君秋、刘雪涛、谢虹雯,唱腔设计:张君秋,音乐设计:何顺信。
赵晓东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