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刘兰芝》剧情介绍赏析

《刘兰芝》故事出自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有陈墨香改编本,名《庐江恨》;王瑶卿改编本,名《孔雀东南飞》;欧阳予倩改编本,名《同命鸳鸯》;王玉蓉演出本,名《焦仲卿妻》;吴素秋演出本,名《生死缘》;张君秋演出本,名《刘兰芝》。1956年张君秋演此戏荣获北京市汇演一等奖。该剧所讲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婆婆虐待儿媳,拆散儿子与媳妇恩爱婚姻,二人最后为忠贞爱情投池而死。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妇女解放,婚姻自主,婆媳平等,该剧在20世纪50年代的演出反响很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该剧艺术特色是唱、做并重。多年来演出的名家很多,风采各异。张君秋先生在声腔上独树一帜,他多次用〔西皮摇板〕、〔散板〕,以口语化演唱方式唱情、唱人物,改变以往的“散、慢、拖”的弊病,体现出“吐字清、腔体活、节奏爽”的特征。在重点场子“机房”一折刘兰芝的主唱段〔二黄慢板〕转〔原板〕,张君秋先生以细腻缠绵、低回委婉、隽永含蓄的演唱风格和“吞、吐、收、放”顿挫鲜明的演唱技法,使得柔中有刚,刚柔并济,一吐刘兰芝入焦家受婆母百般刁难的凄苦哀伤之情,堪称一绝。

1986年夏,天津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期间,对此戏重新修改,尤其对后半场做了大量增改。为符合剧情,求真、求精,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亲自编词,张君秋设计唱腔,何顺信设计伴奏。本人有幸目睹了修改与创编的全过程。在多次剧本讨论中,为彻底改变此剧“头、尾”无戏、“中段”有戏的缺陷,专家们逐场分析矛盾冲突,重新挖掘人物贯穿线与思想感情,删繁求精。在音乐与声腔部分,为弥补后半场戏的简单化处理,为表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坚贞爱情,李瑞环市长亲自写词两段,张君秋为唱词设计了〔南梆子〕和成套〔反二黄〕的导板、碰板和原板。先是兰芝被休回家,使母、兄对焦仲卿强烈不满,矛盾激化,将其轰出门外,此时增加刘兰芝〔南梆子〕唱腔,突出了夫妻难舍难分之情。这种悲剧性的〔南梆子〕此戏是首创。末场“花园”,刘兰芝为保贞节,拒再婚,逃出洞房,在生与死之间,通过旋律新颖的〔反二黄〕导板、散板、回龙、原板、摇板、吟板等少见的大套板式腔体的变换,深刻表达了刘兰芝的悲愤。在润腔技巧上,〔回龙〕中“悲愤满腔”的花腔,旋律复杂,节奏明快,顿挫有致,铿锵有力。〔原板〕尾腔“理在何方?”高难险峭,上下盘旋,高音上行到高八度“2”,低音下降到低八度“3”,音程大跳“14度”之多,这正是张君秋声腔嗓音得天独厚之处。在剧本重新布局后,在前场兰芝回家探母一场又添加了一段〔西皮原板〕,唱词不多,但洗炼俏丽,勾勒出刘兰芝对母亲的孝顺与难承婆母欢心的无奈心情。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机房”一场的“搁灯”很有表演个性。焦母百般刁难,刘兰芝担惊害怕、不知所措,在“把灯放在桌上、放在椅上、放在织绢机椅上”一系列内心外化的舞台动作中,用了京剧的程式性表演,如:推磨、跑正式反八字、放灯、交灯、接灯、脚下颤抖的慢步、碎步圆场及举灯中的水袖,等等,充分带动剧场的气氛,把焦母的“恶与狠”、刘兰芝的“善与怕”表现得淋漓尽致。“投池”这场戏在排练中迟金声、谢虹雯、叶少兰和我都付出了心血,并根据剧情编了一套小舞蹈组合——圆场、转身、二人双跳、游水、音乐收尾。此戏演至今天,经过不断修改,剧本更完整,结尾更厚重,剧情更深化,人物更饱满,板式更丰富,声腔更抒情,成为张派又一精品代表作。我曾为王蓉蓉、董翠娜复排过此戏,同样受到观众的好评。

21世纪的今天,观众更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全剧的精华,不喜欢拖沓,为满足演出的需要,这次剧本整理选用了天津青年团百日集训的演出本(1986年10月张君秋、何顺信、谢虹雯、刘雪涛等老师导排,我参加助排),同时又参照了赵秀君的演出本。前一版本第一场刘兰芝不上场,从焦母应允刘兰芝回家探母为全剧切入点,使第一场戏节奏加快,重点突出“机房、休妻、花园、投池”,主次分明;后一版本,把被休归家,刘母、刘洪与焦仲卿的矛盾激化演绎得高潮迭起。再唱〔南梆子〕唱腔,十分合情合理。经过整理,该版本成功再现了这一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

蔡英莲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状元媒》剧情介绍赏析

2021-7-8 20:51:43

戏曲知识

京剧《黄鹤楼》剧情介绍赏析

2021-7-9 20:53: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