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刘备与东吴联合,赤壁鏖兵战胜曹操。刘备向东吴借居荆州,因久借不还,周瑜设计诓刘备过江,并在黄鹤楼设宴,暗伏甲兵,酒席间向刘备催讨荆州。刘备处境尴尬,赵云护驾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周瑜大怒,急命部下包围黄鹤楼,若无令箭不得放刘备下楼。危急之时,赵云忆起诸葛先生所赠竹节,即刻破开,见当年周瑜、诸葛亮南屏山借东风时所用的令箭。刘、赵钦佩孔明的用心良苦,大喜。赵云急护刘备下楼,鲁肃阻拦,赵云出示令箭,吴兵不疑而放行。刘备、赵云安然返回了荆州。
《黄鹤楼》剧本是根据先父关盛明在辽宁戏校(后和中国戏校合并)授课本整理,此剧曾参加1952年东北区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并获奖。
《黄鹤楼》是一出群戏,各个人物都有独特性格,表演起来各有特色。就以刘备而论,刘备的表演可分三个层次:一是赴宴前的“怕”,怕有去无还,所以对孔明的话持怀疑态度;二是过江后面对周瑜横言指责的“忍”,只能委曲求全,那段〔西皮原板〕不仅要表现出无言以对的窘态,在唱“倒叫刘备无话云”时“无”字的拖腔,不能唱得理直气壮,要柔着唱,到“话云”二字时,“话”字要轻吐,“云”字要重落,要从腔中唱出刘备此刻的窘状;三是在“望都督再等三五春”时,“三”字沿着板唱,到“五”字时,尺寸要扳着一点,到“春”字时再催上去,这么唱就是为了表现刘备强忍周瑜的指责,想用诚恳请求语气,请周瑜体谅自己的心境。把握演唱的语气、火候,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刘备这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唱腔的字、味、劲儿,实际上就两个字——“唱情”。
在不同情境下表演也有不同。当赵云立于刘备身后时,刘是端庄大度,当发现赵云不在场时,则左右环顾,王帽低压,以哭脸面对周瑜,表示恳求。顷刻忽见赵云出现,复又胆壮自信,王帽复原。待有了令箭安然下楼,又改念京白的“搀孤下楼”,颇为俏皮,既合剧情,又风趣地和台下观众相呼应,产生共鸣。
当年教这出戏的都是名师,像教张飞的净行教师孙盛文,教周瑜的萧连芳老师,教赵云的沈富贵老师,教学都有特点。我跟沈富贵老师学赵云时,只见他双眼凝神,涨起调门念与唱,一字一腔细致考究,身段虽不复杂,但大方、帅气,举手投足规范,显示赵云的大将风度。尤其是接周瑜〔原板〕时的那段〔西皮快板〕的唱词,比一般的句数多,唱腔也有特色。官中的〔快板〕是“你不该欺压我主君,再若提起荆州郡,休要怒恼”后就叫散唱“我赵将军”。沈老师说:“这段快板要唱出赵云护主的忠心,挺身而出,与周瑜理辩的一身浩气,腔不能花,一气呵成,字字珠玑,正气大方,这样才符合赵云身份。”沈富贵老师所教这段〔快板〕更贴切、更合理的展示了人物。
《黄鹤楼》是富连成科班的戏,在戏校授课的教师又全是富连成、萧长华先生带大的人,整理这出戏,可以算是我对各位先辈的缅怀和纪念吧。
关静和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