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又名《卧龙岗》,故事源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和第三十八回。刘备得到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想请诸葛亮出山助他成就大业。不想前两次与关羽、张飞前去,诸葛亮都没在家;三人第三次去请,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命关、张与自己恭敬等候。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诸葛亮,在茅庐与刘备纵论天下大势,规划出三分天下的格局。而后随刘备到营中,辅佐势力尚微的刘备,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也是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但在京剧中却是很冷僻的剧目。当代仅马连良、李盛藻、关盛明等人偶尔演出。马连良的演出留下了演出录音并制成了音配像节目。李盛藻在《京剧丛刊》第三集留下了文学剧本。本《集成》则选的是关盛明的演出本。其实这三个版本都是按《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和第三十八回的情节演义的,剧本结构和故事情节基本相同,有地方都采用《三国演义》的原词。像“一请”遇到农夫所唱的山歌三个版本都是《三国演义》的原词。三个版本见到诸葛亮以前,都是误以为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等是诸葛亮;他们都是以自己是野鹤闲云,无心从政,拒绝了刘备的邀请。刘备三次说服关羽、张飞与其同往卧龙岗去请诸葛亮,三个版本也都没有层次和深度的变化。总之,三个版本都是《三国演义》的复述,缺乏戏剧性的创作;三家的演出也没有创作出精彩的可以传世的唱腔和念白。因此,这出戏难以吸引观众。再加上此剧用的演员很多,戏班也很少演出。因此,《三顾茅庐》是京剧中的冷僻剧目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三顾茅庐》虽是冷僻的剧目,但这个故事登上戏剧舞台却很早。明代就有《草庐记》传奇问世。故事从“三顾”开始展开,包括“火烧博望坡”、“长坂坡”、“赤壁鏖兵”、“黄鹤楼”、“过江招亲”,一直到“刘备称帝”,歌颂诸葛亮传奇般的丰功伟绩及桃源弟兄的英雄事迹。根据20年代出版的《戏考大全》和1933年出版的《平剧戏目汇考》所载,全本《三顾茅庐》包括“徐母骂曹”、“走马荐诸葛”、“徐母训子”、“三顾茅庐”几折。解放后,中国京剧院《初出茅庐》,诸葛亮由小生行当扮演,戏中增加了崔平州等人反对诸葛亮出山和新妻子支持诸葛亮出山,出山后建立“火烧博望坡”功绩等情节。1954年北京京剧院曾恢复演出该剧,由马连良饰诸葛亮,谭富英饰刘备,裘盛戎饰张飞,马盛龙饰关羽,马富禄饰黄承彦,珠联璧合,堪称经典。
此次整理的《三顾茅庐》,以关盛明先生藏本为底本,仅对文字进行了校订,基本保持了原貌。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