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雨花》是家父白玉崑于20世纪30年代初创编的一出历史故事剧,首演于上海,后成为其代表作之一。该剧取材于明末清初的弹词《天雨花》。弹词《天雨花》十余卷,以明万历至天启年间朝廷内部斗争为背景,描述了有正义感的左维明与权奸魏忠贤等进行的复杂的政治斗争。京剧《天雨花》取弹词中某一章节敷衍成剧。剧情为:八府巡按左维明,奉旨巡视苏、杭二州,改装私访。行至杭州仁和县境,遇见一老妪正欲投江自尽,左维明将其救下寻问情由。老妪自诉儿媳不知被何人杀死,亲翁硬诬其子陈济川是凶手并告上公堂。仁和县将儿其子屈打成招问成死罪,就要斩首。左维明赶往法场与仁和县当面理论,了解案情,指出仅凭陈济川之妻的一只绣鞋定案证据不足。最后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决计重审。
一日,左维明在后衙内桂花树下发现了一个人头和血衣,仵作认定是前任护印师爷毛成之妻朱氏的人头。左维明为进一步探究案情,便把毛成诓来为自己护印,并见到毛妻荀含春,发现她是个言语轻狂行为乖张之人,因此用那只绣鞋为诱饵,欲擒故纵,终使荀含春原形毕露,陈济川冤情得解,毛成、荀含春伏法。
家父的这出《天雨花》曾红透沪、津、京、汉及东三省,就因为他在这出典型的海派剧中塑造了一个“出新”的左维明形象。概述如下:一、创立了一个大嗓小生。剧中人左维明是个英俊潇洒、智谋过人、体恤民情的八府巡按。如按传统老生扮,带上黑三,便有些呆板;按小生扮,又显稚嫩,如是就创立了大嗓小生。不管是头上戴的、还是身上和脚下穿的,完全改良,追求新与美。二、别致的调度。“法场”一场,当左维明对陈济川唱完三个“不要紧”后,双手一背,面对观众站在台口中央,而仁和县则坐在后高台上,虽然二人始终不见面,却一问一答完成了整个辩论过程。三、新颖的唱腔。“对鞋”一场,左维明与荀含春有一段对唱,这个唱段的唱词并不是传统对仗的句法,多采用口语化的长短句,而且唱中夹白。对此,家父设计了〔二黄特别调〕,左维明与荀含春边唱边舞,每演至此,剧场轰然,反映热烈。“大堂”一场的〔西皮拨子〕,又以连弹的形式演唱,别具一格。特别是旦角腔中糅进了江南小调,很是俏皮。
家父最后一次演出《天雨花》是1957年在南京的中华剧场,至今已逾半个多世纪了。我应《中国京剧流派剧目集成》编委会之邀,将这出尘封已久的戏整理出来,以飨广大戏迷与京剧从业者。
白晶珠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