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介绍

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改编

《梁山伯与祝英台》导读

陈培仲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流传了一千多年,曾被许多文艺形式反复描写,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以戏曲而论,不少剧种都有这一题材的剧目,其中,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柳荫记》最负盛名。

在越剧形成之初的小歌班时期已有《十八相送》和《楼台会》等折子戏,小歌班进入上海后才发展成大戏《梁山伯》,时在1919年左右。1945年,越剧名家袁雪芬与范瑞娟合作,演出了经过整理的《新梁祝哀史》。1951年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由徐进执笔并与成容、宋之由、陈羽、弘英等共同整理成《梁山伯与祝英台》,由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首演,成为轰动一时而又久演不衰的名剧。除单行本外,该剧还被收入《戏曲选》、《越剧丛刊》、《中国戏曲经典》以及香港出版的《越剧精华》等多种选本中。

徐进(1923— ),浙江慈溪县人。早年曾是药店职员,没有进过正规大学,自己戏称“社会大学”毕业。1942年,袁雪芬在上海进行越剧改革,剧团招考编剧,徐进以优异的成绩夺冠,成为惟一被录取的专职编剧,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创作、改编了《石达开》、《葛嫩娘》、《沙漠王子》(据《天方夜谭》改编)、《浪荡子》等十多部作品,先后被越剧“十姐妹”们搬上舞台。新中国成立后,徐进以饱满的热情一边深入生活,一边向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汲取营养,很快改编、创作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以及反映越剧艺人生活的电影《舞台姐妹》(与林谷、谢晋合作),为越剧赢得了巨大声誉。十年“文革”中被迫搁笔。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徐进与人合作了《泪雨春花》(《舞台姐妹》的续篇)、《三月春潮》等佳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徐进始终坚持不懈、笔耕不辍,不愧为越剧文学创作中的领军人物。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梗概为: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州求学,中途与梁山伯相遇,于草桥亭结为兄弟。两人同窗三载,情深谊厚。后祝父催归,英台托师母为媒,许婚山伯;又在送别途中,托言为妹作伐,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如约赶至祝家求婚,祝父已将英台许与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痛悒郁而亡。马家迎娶英台之日,花轿途经山伯坟前,英台素服奠祭。坟裂,英台投身坟中,二人双双化为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全剧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婚姻制度的罪恶,热情地歌颂男女主人公坚贞纯洁的爱情和至死不屈的斗争,并用神话幻想的形式,表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显然,这不仅是“哀史”,而是在悲剧之中,蕴含着古代人民追求自由生活的顽强意志,具有一种激励、鼓舞人心的力量。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在于改编者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民族民间遗产,保持和发扬了民间传说中的精华,剔除了其中的糟粕(如说梁、祝原是天上的金童玉女,因互相爱悦动了凡心,触犯仙规,被王母娘娘罚下凡尘,三世不得为姻。并命太白星君将梁山伯的真魂摄去,使其痴呆,不识英台为女性等迷信和宿命观念,以及一些色情庸俗的唱词和表演)。用徐进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在对待民间戏剧中的人物上,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真实的描绘、合理的净化与适当的创造,使含糊的明显起来,歪曲的拨正过来,不完整的完整起来”。在对两位主人公的塑造上,作者更是精雕细刻,使其性格内核更加鲜明、强烈。徐进说:“祝英台的美丽不仅是外表,而主要是她的内在性格。我们更明朗地塑造这个女主角,使她求知若渴,使她充满了对爱情的大胆、热情和执著。当她的理想遭受到残酷的打击时,她不是用眼泪和叹息来毁灭自己,而是用以身相殉的行为来争取理想的实现。”“梁山伯不是鼻子上抹着白粉的丑角,也不是不懂爱情的书呆子,更不是轻浮的角色儿。我们纠正了旧剧对他的歪曲,而使这个人物具有淳朴、敦厚、诚恳、多情的美好品质。”正因为梁、祝都是人民心目中的理想化人物,他们美好的爱情遭到毁灭,其产生的悲剧效果,就更加震撼人心。

其次,改编者充分保留了民间传说单纯朴素的美学风格,语言优美,极有民歌风味,无论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是一唱三叹的铺陈,都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剧中那些情趣盎然的唱词以及浪漫主义的结尾,都体现出浸润在民间文学中的那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因而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再者,该剧的结构,比较典型地体现出民间话本和传统戏曲剧目的一些特点:

一、以一人一事为主的流线型的开放式结构。清代戏曲家李渔在论述戏曲剧目的结构时,曾提出“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等要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脑十分明确,以梁祝的悲剧贯串,一线到底,无旁枝蔓叶。它从祝英台乔装戏父,争取到杭州求学开始,经过“草桥结拜”、“英台托媒”、“十八相送”、“思祝下山”、“楼台相会”、“山伯临终”、“吊孝哭灵”,直到“祷墓化蝶”,从头至尾,原原本本地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示在舞台上。它既不向观众“保密”,也不打乱故事进展的次序,很适应中国老百姓多年形成的欣赏习惯。

二、大小场次交叉安排,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戏剧是高度集中的艺术,戏曲由于歌唱、舞蹈所用时间比对话长,更需要在结构上高度凝炼。因此在场次安排上绝不平均使用笔力,而是用重点场次描写复杂的戏剧纠葛和细致的心理活动,力求酣畅淋漓、写深写透;属于交待和说明性的地方,则用过场戏一笔带过。例如梁、祝二人漫长的三年同窗生活,在剧中只用六句幕间合唱一带而过,可谓惜墨如金;而当两人分别的短暂时刻,则以“十八相送”这样一场重场戏,细致地表现了二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祝英台大胆而含蓄地托物寓意,追求爱情,是那样热烈、聪敏,而梁山伯对一连串的双关语毫无领会,又是那样的忠厚、诚朴。这场长达几十分钟的戏,真是泼墨如云,既委婉细腻,又妙趣横生。“楼台会”也是写得极好的重点场子,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渲染了梁、祝二人对爱情的执著、忠贞以及被迫分离的悲痛欲绝的心情。

三、对时间和空间的灵活处理。戏曲不像话剧,将舞台的时空固定,演员的表演必须受舞台布景的制约。戏曲追求写意性,常常不用布景,它的“景”是由演员“带”出来的,并且随着演员的表演而变化。如“十八相送”一场,随着演员的表演,舞台上不断变换“场景”,时而是凤凰山,时而是清水塘,时而是流水潺潺的小河,时而是横空架立的木桥,时而是清澈如镜的水井,时而是古色古香的庙堂……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空间。舞台上空无一物,但通过演员的虚拟表演,仿佛在观众面前(其实在观众的想象中)展开了一幅长长的画卷,流畅而又简洁,充满诗情画意。

四、剧本不能写得太“满”、太“实”,要为演员发挥唱、念、做、打留下足够的空间,特别要写好重要唱段,以充分抒发人物的感情。《梁》剧以唱为主,不少唱段写得深情绵密、感人肺腑,配上优美凄恻的旋律,更是令人回肠荡气。

《梁山伯与祝英台》1951年首演时,由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1952年冬,该剧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等多种奖项。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新中国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祝英台改由袁雪芬饰演。该片在国内外放映,创少有的高上座记录。如仅首轮在上海22家电影院公映达1000多场,观众近155万人次(尚不包括二轮、三轮的人次)。在香港放映187天,观众达65万人次以上,打破了有史以来香港影片放映的最高记录。该片还先后在卡罗维发利电影节、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多年来,上海越剧院几代演员曾携此剧到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国家演出,均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京剧《白帝城》剧情介绍赏析

2021-7-13 15:13:09

戏曲知识

川剧《巴山秀才》介绍

2021-7-13 15:14:3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