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川剧剧目鉴定委员会改编席明真、周裕祥、李明璋整理
《芙奴传》导读
陈培仲
川剧 《芙奴传》,原名 《苦节传》,是川剧弹戏四大本之一 (其他三本为 《春秋配》、《梅降亵》、《花田错》)。《苦节传》由清初叶时章所作传奇 《琥珀匙》衍变而来。该剧系1955年四川省川剧剧目鉴定委员会从老艺人易征祥手中搜集到藏本,由当时的四川省川剧二团试演于成都。后经何序执笔改编,易名 《芙奴传》。1959年,席明真、周裕祥、李明璋进一步加工、整理,由重庆市川剧院一团排练演出。同年,中国川剧团出访东欧四国,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席明真等人又再度精心加工,使之锦上添花。
席明真 (1913—1998),四川宜宾人,早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年投身进步戏剧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四川江安组织抗战救援会,成立江安戏剧协社,并与时在江安的 “国立剧专”联合演出抗日戏剧。其间导演、主演过 《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夜店》等剧目。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重庆市、四川省文化部门和川剧院团的领导工作,致力于民族戏剧的改革和发展。他还参与创作、导演等艺术实践,改编创作了川剧 《孔雀胆》,话剧 《红岩》,越剧、川剧《江姐》,加工整理 《焚香记》、《人间好》、《金山寺》、《射雕》等优秀剧目。他长期奔波于巴山蜀水之间,深入各地剧团,扶持新人新作,甘做幕后英雄,为川剧的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被誉为 “川剧功臣”。有 《川剧浅谈》、 《席明真戏剧文集》等专著传世。
旧本 《苦节传》虽然对绿林英雄、江湖豪杰的侠义行为持歌颂态度,有可取的一面,但其主旨系赞美陶芙奴卖身救父的孝心,以及陶芙奴对席贤春矢志不移的节操,有着浓厚的封建 “节孝”观念。改编后的 《芙奴传》将批判的矛头从市井歹徒转向封建官吏,成为一出伸张正义、反抗强暴的好戏。其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清新的艺术格调,深为各界观众喜爱,可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芙奴传》描写杭州贡生陶兰舟之女陶芙奴与游学来杭的书生席贤春因互相爱慕而订婚,并约定端阳佳节在西湖相会。席因母病重,急于归家而失约。杭州知府苏冉游湖时见芙奴貌美,欲强娶为妾,遂诬良为盗,将陶父下狱,逼死陶母,罚芙奴入菜花院为妓,以图谋霸占。盲艺人贾连,平日多受芙奴周济,闻讯后借故进入菜花院探望,鼓励芙奴将一家所受冤屈写成唱本 《芙奴传》,由他拿去散卖,以广造声势,揭露官府。太湖草莽英雄陈刚初见 “传”心怀不平,率众前往府衙救出芙奴,杀死苏冉,使得陶家父女与席贤春重获团聚。
《芙奴传》虽然穿插了陶芙奴和席贤春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但它不是一般的才子佳人戏,而是以此为线索,反映了一场严重的迫害与反迫害的政治斗争。知府苏冉及其帮凶的残暴与恶毒,被压迫者之间的深厚情义和反抗精神,在剧中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两股力量的对抗中,那位双目失明、心底光明的瞎子艺人贾连所表现的高尚美德,更是感人至深。
作为一个被压在生活底层以说唱为生的卑微人物,贾连饱受生活的磨难,何况他又有生理缺陷,更常遭世人的白眼。他上场时唱的: “世人笑我眼睛瞎,我笑世人心太差。少有雪里来送炭,多系锦上去添花。”既表现出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切洞察,也表现了他对济困扶危的热烈赞扬。人情冷暖,使得他对来自陶家的同情和接济感到格外可贵;生活拮据,锻炼了他乐观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他正直善良,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当陶家惨遭迫害,陶芙奴被抢到菜花院中,无依无靠,不甘受辱,痛不欲生之际,贾瞎子主动找上门来,心酸地问:“陶姑娘,你好吗?哎,可惜我看不见你啊!”一句极普通的问话,在此时此刻,给陷入绝境的芙奴带来多少温暖和力量啊!这位富于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盲艺人,给孤立无援的芙奴想出了 “写传”的主意,让她把狗官的所作所为全写在上面,以激起群众的公愤。这无异于在茫茫的黑夜之中,给这位无助的姑娘带来一缕希望的曙光,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和斗争的信心。 “卖传”一场,突出贾连不顾生命危险,不避劳苦奔波,在大街小巷散卖 《芙奴传》的侠义行为。正如他所说:“我不想把钱赚,只望啊,早洗陶姑娘一家的血海冤!”这种不畏权势,不为赚钱,只求伸张正义的高度热情,令人起敬。在最后一场 “公堂”中,面对苏冉的威胁,他敢于仗义执言,以见证人的身份,狠狠揭发苏的罪行: “陶芙奴家遭惨变,有我在场;陶芙奴院中受苦,也有我在场;陶芙奴亲自写传,也有我在场”。这斩钉截铁的几句话,真是力敌千钧,击中苏冉的要害。苏狗急跳墙,恼羞成怒,欲杀贾连;贾拿起他随身携带的竹杖,一通乱打,将他以死相拼的斗争性格推到顶点,为完成这个人物的塑造抹上了极有光彩的最后一笔,使他成为戏曲舞台上少有的眼虽瞎而心明亮、身虽残而志更坚的独特形象。这位卑微的小人物身上具有的高尚的人格魅力,让人可信、可感、可亲、可敬。
1959年,中国川剧团曾将此剧带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四个东欧国家演出。由川剧名丑周裕祥任导演兼主演,由张巧凤饰陶芙奴,袁玉堃饰席贤春,李笑非饰苏冉。出国之前,在剧中扮演贾连的周裕祥有些担心,曾直接请示周恩来总理:拿一个瞎子戏出国,舞台形象好不好?总理指出:哪个国家没有瞎子?你看看外国瞎子与中国瞎子一样不一样?事后的演出实践证明,总理的估计完全正确。不少外国观众,深深被 《芙奴传》打动了。他们虽听不懂唱词,却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所吸引,常常一掬同情之泪。在柏林演出时,剧终观众久久不肯离去,谢幕达15次之多。有的报刊还发表评论,将它同布莱希特的诗剧和俄尔富的歌剧媲美。在波兰克拉科夫演完此剧后,一位艺术家代表上台说,从这个戏里,他们才真正认识到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价值。这说明美好的感情和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它们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