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谭记儿》介绍

李明璋根据元代关汉卿 《望江亭》改编

《谭记儿》导读

陈培仲

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曾塑造出一系列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善于斗争、勇于反抗的妇女形象。她们在那暗无天日的社会中,像一线光明划过夜空,给人以力量和希望。《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就是这些光彩照人的形象中的一个。当代川剧作家李明璋根据关汉卿的原著 《望江亭中秋切鲙旦》改编的 《谭记儿》,更是锦上添花,后来居上。

李明璋 (1928—1963),重庆人。自幼家境清贫,双亲早丧,中学毕业后即当店员谋生。由于从小喜欢四川民间艺术,又勤奋刻苦,学习古典诗词,具备了较好的文字功力和艺术素养。新中国成立后即投身川剧事业,从事创作,在短短的十年中,创作和改编了 《望娘滩》、 《夏完淳》、 《谭记儿》、 《夫妻桥》、 《和亲记》、《李存孝之死》等剧目,在观众中产生较大影响。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文采斐然,诗意浓郁,既适于场上搬演,又适于案头阅读。可惜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令人痛惜。 《谭记儿》除有单行本行世外,还收入《戏曲选》、《李明璋戏曲选》、《中国戏曲精品》等多种选本中。

《谭记儿》描写青年孀妇谭记儿为避恶少杨衙内的纠缠,借居清安观,经观主白道姑撮合,与其侄儿、新任潭州太守白士中结为夫妇。杨衙内为谋夺谭记儿,遂诳本奏君,讨得圣旨及尚方宝剑,前来捕杀白士中。谭记儿闻讯,巧扮渔妇,只身前去望江亭,与杨衙内周旋,智赚圣旨与尚方宝剑,终于制伏了杨衙内,保住了与白士中的美满婚姻。

谭记儿是个美丽、聪明、机智、勇敢的不平凡女性。她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绝不向邪恶势力低头。她出场时,已经丧偶。在封建社会,寡妇再嫁是为人所不齿的,但谭记儿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当她与白士中相识后,并未受封建贞节观念的羁绊,勇敢地与之结合。为了保卫婚后的幸福,也为了给自己的伴侣解危,面对权豪势宦杨衙内的威胁,挺身而出,临危不惧,与之展开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巧妙斗争。她抓住这位花花公子的好色心理,改扮成渔妇张二嫂,以献新切脍为借口,深入虎穴,假意献殷勤,摆下迷魂阵,挑逗得杨衙内成欢不得,欲罢不能,终于被灌得酩酊大醉。谭记儿趁机取走紧要之物———圣旨和尚方宝剑。这位处于逆境的势单力孤的普通妇女,不仅将不可一世的杨衙内玩弄于股掌之上,使得这位来势汹汹的钦差大人丑态百出,明知中计,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且对于代表皇上无上权威的圣旨、宝剑,也开了个大玩笑:谭记儿故意将圣上的诏书比作买卖渔船的合同文书,还要将尚方宝剑借去剖几天鱼。在一般人的眼中,这些代表皇权的象征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在谭记儿大智若愚的言谈中,却给予了无情的嘲弄,这是何等的机智幽默!何等的辛辣讽刺!观众看到这里,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笑声中包含着对谭记儿的赞扬、钦佩,也包含着对权豪势要的鄙弃和鞭笞。

《谭记儿》对关汉卿原著的某些不足之处,进行了精心弥补。如原著中第一折,谭记儿与白士中的结合,是由于白道姑的要挟、讹诈以及白士中的说谎、“栽赃”,迫使谭记儿就范。这对三个人的形象均有损害。试想,谭记儿如果真是这样轻易受人摆布,那么她后来智斗权豪恶少杨衙内的胆识和本领,就缺少人物内在思想和行为逻辑的依据了,而白道姑和白士中的一唱一和,也近似耍无赖了。李明璋在改编时,将冲突放在谭记儿对白道姑的误会上,及至误会消除,对这位至诚有礼、毫无半点轻薄的年轻太守产生好感,互相爱慕,直到双方用藏头诗句暗通心曲。这一系列思想变化过程和微妙的心理活动,被描绘得层次清晰、委婉有致、合情合理、妙趣横生。谭记儿的过人才智、白士中的忠厚诚朴、白道姑的热心善肠,都在这喜剧性的情节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从而使三个人物都更加丰满、可爱。

又如原著中第二折,谭记儿误以为白士中家中还有元配夫人,和他闹了一场小小的 “醋海风波”。这固无不可,但多少使得谭记儿显得有些浅薄。改编本处理为:白士中骤接凶信,深恐谭记儿经受不住这样大的刺激,故而想隐瞒,而聪明过人的谭记儿早已看出丈夫定遭遇了什么不幸,想为他分忧解愁,故用 “遣将不如把将激”的智谋,来了场 “假装吃醋”,迫使丈夫说出杨衙内即将奉旨前来缉拿自己的凶耗。谭记儿得知真相,持危若定,寻思锦囊妙计,决心深入虎穴,孤身斗敌,“管教他好似祭神的羊儿忙跪地,乘兴而来败兴归!”这就更加突出了他们夫妻患难与共的深情,也更加突出了谭记儿智勇双全的不凡胆识。

再如原著中描写杨衙内在望江亭赋诗,写出较文雅的 “西江月”,仿佛还有点才学;而改编本将他写成一个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家伙,将他附庸风雅,拼凑歪诗的丑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这也符合其经常眠花宿柳的纨袴公子性格。改编本还将杨衙内发现圣旨、宝剑被盗的情节推在最后一场的公堂之上,圣旨变成了淫词邪调,“尚方剑变匕首断了尖尖”,弄得他当场出丑,狼狈不堪,从钦差大人变作了阶下囚犯。真是恶有恶报,大快人心。剧中将美与丑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这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同时又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洋溢着浓厚的喜剧气氛。这是对包括关汉卿原著在内的惩恶扬善传统道德观点和美学评价的继承和发扬。无怪乎有的观众写道:“看川剧 《谭记儿》,像读一首歌颂爱情的抒情诗,又像在看一幅讽刺丑恶的漫画。如果将一首抒情诗题在一幅漫画上,可能因为两者的格格不入而使人感到不伦不类,但 《谭记儿》却能将两者融合———不是调和而是对比,在融合一体中,各自放出异彩。”①

1957年,成都市川剧团带 《谭记儿》等剧赴京、津、沪等地巡回演出。杨淑英饰谭记儿,李笑非饰杨衙内,易征祥饰白士中,曹正容 (静环)饰白道姑。1959年,中国川剧团出访东欧四国时,曾演出此剧。所到之处,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著名戏剧家、翻译家李健吾在 《看 〈谭记儿〉》一文中说:“杨淑英同志把可敬可爱的形象创造出来了。长得好看,唱得好听,演得本分,也都罢了,因为这本来都是她这一类歌剧演员应备的职业条件。她对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的揣摩,通过细致入微的表演,都达到了富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境界。她乔扮渔妇,盗骗圣旨、尚方宝剑,一时一张脸,一转身几个表情,手活、身子活,且不说它,更让人念念不忘的,是她眼睛活、脸蛋活、嘴唇活。整个宇宙会倒在她前头,何况一个不才无学的小丑杨衙内!她从性格掌握上,使观众相信她一定成功。”著名作家艾芜撰文说:“谭记儿演出的成功实在应归功于成都市川剧团的同志们,因为好的剧本没有好的演员,是很难获得观众赞赏的。杨淑英,我看过她的 《穆桂英》和 《屈原》中的南后,《斩应龙》中的樊梨花,《御河桥》中的二奶奶,《萝卜园》中的梁月英……都给人一种生动的印象,觉得她善于演聪明能干或者是泼辣调皮的女性。这次演 《谭记儿》是很合适的。谭记儿和白士中相见的第一场,需要忽怒忽喜,神色聪明的决断。丈夫接到京中来信后,她用计激恼他,赚出信来,这里需要的调皮和在望江亭内和杨衙内相会的场面,需要的泼辣……她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再加上她的声音非常清亮、婉转……堪称歌唱优美而又善于表现人物的铁嗓子。”李笑非饰演的杨衙内,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事隔三十多年之后,世纪老人巴金在 《随想录》中还写道:“解放后衙内仍然常在戏曲舞台上出现,而且似乎更多了些,可能是为了反映旧社会的黑暗、腐败的现象吧。但是我过目就忘,今天还在我眼前‘活灵活现’的就只有一个杨衙内,那是由于川剧名丑笑非同志精彩的演技,这出戏叫《谭记儿》。”

北京京剧团曾将《谭记儿》移植成京剧《望江亭》,由张君秋主演,成为张派代表剧目之一,风靡剧坛。其主要唱段,堪称张派杰出,广为传唱。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川剧《拉郎配》介绍

2021-7-13 15:16:58

戏曲知识

豫剧《朝阳沟》介绍

2021-7-13 15:20:2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