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朝阳沟》介绍

杨兰春

豫剧《朝阳沟》导读

贯 涌

豫剧 《朝阳沟》是乡土作家杨兰春的代表作。

杨兰春,原名杨连存,河北省武安县列江村人。192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少年时在当地戏班学演武安落子,得到戏曲启蒙。 “七七”事变,戏班散伙,回家务农。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村长、区青救会主任。1941年入伍,时常编演宣传鼓动节目,显露出文艺才干。1944年正式调入八路军豫西抗日六支队宣传队。解放战争中,写出了596行快板诗 《中原突围》和212行快板诗 《打洛阳》,不断锤炼语言艺术功力,在部队和地方被亲切称作“瓦片书老杨”。1948年任河南省洛阳市 (后为洛阳专区)文工团团长,编导了处女作秧歌剧 《解放洛阳》,剧本尚嫌粗疏,而情感真挚打动人心,受到群众欢迎。1950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其间 (与田川合作)由小说改编的歌剧 《小二黑结婚》获得极大成功。小说作者赵树理评说: “这些词土得有味,农民一定喜欢。”从此奠定了杨兰春 “扎根农村,表现农民”的创作道路。1953年任河南歌剧团团长兼导演。1956年任河南豫剧院艺术室主任兼三团团长。杨兰春以专演现代戏的豫剧三团为艺术基地,以登封市大冶乡曹村为生活基地,创造了 《朝阳沟》、《冬去春来》、《好队长》、《杏花营》、《朝阳沟内传》、《山上山下》等一系列农村题材的豫剧现代戏,其中以 《朝阳沟》最脍炙人口。

杨兰春讲:“我的这些作品,都是属于它们那个时代的东西。它们反映的是它们那个时代的生活,表达的也是我在那个时代的认识。”1957年杨兰春在曹村,听到老农诉说:“读两天书上两天学都不想种地了,这地叫谁种呢?”萌发了他要表现知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衷。在1958年 “大跃进”高潮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方兴未艾的形势下, 《朝阳沟》创作登场。剧作以城市知青下乡经历为基本框架,以抒发人物情感及人物之间的友情、爱情、亲情、乡情为重点,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情世态,特别是通过塑造主人公银环的艺术形象,概括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那一代知青的典型命运。

银环———一个天真、纯情的女孩子,满怀着 “一心把青春献给农业建设”的极大热情和崇高理想,毅然抛弃城市生活,来到山村落户务农,在种种矛盾重重困难的强大压力下,心灰意冷,打算返城。然而:

走一道岭来又一道沟,

山水依旧气爽风柔。

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

挪一步我心里头添一层愁。

……

进一步退两步不如不走,

千层山遮不住我满面羞。

我往哪里去呀?我往哪里走?

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

我口问心,心问口,

满眼的好庄稼我难舍难丢。

这个柔弱女孩,在身心难以承受的苦痛中拷问自己,鼓起勇气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进。银环的思想转折,正是那一代知识青年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况且,拴保和银环抱有共同志愿,“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百折而不回,凸现出有志青年对于革命理想的无比执着,令人鼓舞,给人激励。这也就使这部戏,超越了一般 “大跃进作品”,具有了长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

从艺术方面看,《朝阳沟》有着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民间韵味,由此构成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精湛的剧作语言。

拴保娘初见儿媳:

我的儿你不要多操心,

咱这每年都是好收成。

棉花白,白生生,

萝卜青,青凌凌,

麦籽个个饱盈盈,

白菜长得磁丁丁……

极富音乐的语言,有如串串铜铃,奏响内心欢乐乐曲。

拴保教银环锄地:

那个前腿弓,

那个后腿蹬,

把脚步放稳劲使匀,

那个草死苗好土发松。

充满动作的语言,可以想见美妙风趣的身段。

银环下山:

……拴保你为留我,

又批评又鼓励明讲暗求。

这是咱手拉手走过的路,

在这里学锄地我把师投。

那是咱挑水栽上的红薯,

那是我亲手锄过的早秋。

那是你嫁接的苹果梨树,

一转眼它变得枝肥叶稠。

……

走一步看一眼我看也看不够,

挪一步一滴泪气塞咽喉。

灼热的、诗化的语言,把人物的内心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拴保娘、银环妈和二大娘,三个老婆拉家常:

亲家母,你坐下,咱俩说说知心话。

亲家母,咱都坐下,咱俩随便拉一拉。

老嫂子你到俺家,尝尝俺山沟的大西瓜。

……

虽然吵过两句嘴,怨我的态度水平差。

狗皮袜子没反正,谁家舌头不磨牙。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银环)俺的娘待我像亲妈。

朴素至极,明白如话。“写一人肖似一人”,唱者是谁不用标明。

杨兰春曾经表示:“不写老百姓喜欢的词句,就对不起那每个月的工资,就亏了良心,死了也不能瞑目。”(《杨兰春戏曲语言艺术论》)《朝阳沟》展示的便是 “老百姓喜欢的词句”,是一种生动活泼、质朴深厚、风趣幽默、清新隽永的民间语言。是中国农民的智慧语言。

人们普遍认为 《朝阳沟》是当代戏曲中描写知青生活最为杰出的作品;同时,却也注意到了它的先天不足。一篇题为 《杨兰春戏曲 (唱段)语言艺术管窥》的文章谈到:“《朝阳沟》所写的知青下乡事件,宣传的知青下乡道理,现在早已过时,甚至有些谬误了。这样的主题思想,这样的戏剧故事,今天的人,尤其是那些心灵深处藏有 ‘知青创伤’的人们,毫无疑问是不会喜欢,是怀有极大逆反情绪的。” (见 《杨兰春戏曲语言艺术论》)在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中,谢柏梁博士则指出:“《朝阳沟》的立意及其价值观的确立,亦有其逻辑起点不尽合理之处。该剧反复强调青年人到农村去的绝对重要性,但却有意无意地贬低了求学深造、工业生产、剧团演员、医生、工程师等等其他就学就业机会的必要性。……全剧都以一个不尽完整的价值观念作为绝对标准,这就产生了太多的行为偏差。”

无疑,《朝阳沟》“是属于它们那个时代的东西”,却因其高度的舞台艺术成就而至今受到广泛欢迎。

该剧在化用戏曲传统程式表现现代生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成功的探索;特别是剧中声腔唱段,几乎段段精彩,近五十年来传唱不衰。

该剧于1958年5月19日由河南豫剧院三团首演,导演杨兰春、许欣,马琳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为戏曲艺术片。

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团于1964年移植演出,李紫贵导演,刘秀荣饰银环,李光饰拴保。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川剧《谭记儿》介绍

2021-7-13 15:18:10

戏曲知识

豫剧《穆桂英挂帅》介绍

2021-7-13 15:21: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