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戏《孙安动本》介绍

赵剑秋、范季高、杨汉卿、尚之四、纪根垠改编

《孙安动本》导读

周传家

由元、明以来的“弦索”系统演变而来的柳子戏,迄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当其清初兴盛时期,柳子戏的腔调曾覆盖鲁、豫、苏、冀、皖五省的许多地区,因而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柳子戏还无数次地入孔府、进京城,也曾和昆曲、徽调、京剧等大剧种同台献艺,备受观众欢迎,因此鲁、豫、皖、苏、冀一带民间流传着“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的俗谚。

柳子戏以俗曲(主要包括柳子调)为基础,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融化了高腔(弋阳腔)、昆腔、青阳腔、乱弹、罗罗的音乐唱腔,成为曲牌丰富的多声腔剧种。现存传统曲牌六百余支,主要伴奏乐器有曲笛、笙、小三弦,俗称三大件。唱词以长短句为主,但通过挂“序”(齐言体)的手法,交错演唱,变化无穷,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咳”和“百调子”之称。

柳子戏传统剧目二百余出,其中以历史故事戏《孙安动本》流传最广。解放后经过重新整理改编和不断加工,进一步强化了粗犷、豪放、朴素的艺术风格,成为一出思想内涵丰厚、人物形象生动、风格特色鲜明的精品剧目。剧本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东卷》、中国戏曲研究院编选的《戏曲选》第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出版)。1961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将由赵剑秋、范季高、杨汉卿、纪根垠改编,黄遵宪、朱剑、李永胥、张兴灿、崔明雨主演的《孙安动本》拍成了舞台艺术片,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孙安动本》的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初年,神宗皇帝年少懵懂,权相张从(据说是影射张居正)欺君压臣,独霸朝纲,趁曹州灾荒,私吞赈粮,以致饿殍载道,民怨沸腾。刚正廉明、嫉恶如仇的曹州知府孙安上本参劾,被张从扣压。狡诈的张从采取笼络手段,保举孙安晋京任职,企图以利禄收买,供他驱使。孙安携带妻儿晋京途中,目睹哀鸿遍野,啼饥号寒,又见一民妇跳崖自尽,遗下18张冤状,控诉张从强征她的丈夫、儿子私造皇宫,为了杀人灭口,皇宫修成之日,她的丈夫、儿子和3000民工尽被毒杀。孙安誓为黎民除害,兼程赶路,抵达京城。进京后又得知父亲孙存因弹劾张从不遂而遭残害的真相。官居转本御史的岳父黄义德劝他“明哲保身”、“能忍自安”,但孙安不听,连夜写本,上殿参劾。小皇帝被张从巧言所惑,驳本不准。张从暗示孙安,应以前程为重,勿负他保荐好意。孙安更加气愤,又上二本,仍被驳回,并以陷害老臣的罪名,立时摘去乌纱,交刑部问罪。孙安不屈不挠,以民妇冤状为证再上三本。张从挑唆小皇帝,以诬告反坐的罪名将孙安责打四十御棍,赶出金殿。

孙安虽然遍体伤痕,但为民除害的意志更坚,连夜重写奏本。妻儿为他的赤诚所感,情愿生死同命。于是,孙安绑妻缚子,舆榇入朝(抬棺木上殿),以死谏君。张从又诬孙安此举是欺君年幼,故意要挟,猎取忠臣之名。小皇帝下诏将孙安全家推出午门问斩。三朝元老沈理上殿保本,亦被削职为民。紧急关头,定国公徐龙以洪武御影开路,手执先王御赐的黑虎铜锤,打上金殿,迫使小皇帝赦免孙安全家死罪,并将铜锤交与孙安,令其严惩张从。全剧以正义大张、奸相倒台作结。

《孙安动本》是一出严肃悲壮的社会问题剧。明代的中央集权和理学统治有了空前的加强,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交织渗透于朝野之间、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日趋尖锐。本戏揭示了君主昏黯、奸臣当道下的民间疾苦、满目创痍,展示出朝野间惊心动魄的忠奸斗争,冲突激烈,气势恢弘。

从结构上看,本戏其实包括“孙安三奏本”和“徐龙打朝”两部分。戏的前半部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随着矛盾不停地推进,愤懑不断地积郁,怨气弥漫天地,充满了悲剧氛围。“别家”、“死谏”表现集国难家仇于一身的孙安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国杀贼,为民除奸。妻子黄氏、娇儿孙英、家院孙保也都抱定生死同命的决心。一家老小慷慨赴死,格外感人。戏的后半部分转到“徐龙打朝”,则以江河奔腾、风云壮阔的气势,将剧情推向高潮,不仅有许多大胆的处理和表演,而且具有浓郁的喜剧色彩。由于坚持以曹州知府孙安多次奏本,力劾权相张从展开戏剧冲突,主脑突出而鲜明,始终贯穿着反对权奸、发扬正义的主线,所以虽然人物不少,脉络颇多,看似散漫,实则统一贯穿。前后悲喜相衬,增强了戏剧的张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孙安动本》成功地塑造了孙安、沈理、徐龙等神采生动的艺术形象。孙安是贯穿全剧的主角,是一心为民的好官。他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奏本弹劾张从,不仅仅是为君王打算,为大明江山担忧,也不仅仅是为报杀父之仇,更不是像张从所诬蔑的那样是想博忠直之名,其实最让他牵肠挂肚的是可怜无告的黎民百姓。正统的儒家教育在他内心深处埋下民为邦本的种子,他曾感叹道:“作官不与民做主,怎怪黎民发恨声?”他与黎民共忧患,与黎民息息相通,一心拯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所以才激发出为民申冤,为民除暴的决心、毅力和胆识。但是,作为一个刚刚升迁的曹州知府,他不可能像包拯、海瑞那样具有和权臣抗衡对峙的权威,所以只能采用合法的斗争形式———奏本弹劾,企图通过君权来实现除暴安民的目的。至于后来绑妻缚子、舆榇入朝,决心以死谏君,也不能认为是愚忠和残忍,只能说明他是被逼无奈,不得已而为之,反倒体现出他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然,作为历史人物,孙安也难以摆脱其历史的局限性,剧本这样描写是符合历史、真实可信的。

孙安并不孤立,不用说黎民百姓对他的拥戴,就是在统治阶级内部,也不乏志同道合者,譬如三朝阁老沈理、定国公徐龙。沈理虽是在戏的后半部分才出现的,但几个典型化的细节(如入朝后发现黄义德的官帽戴反,予以纠正;当被张从骗出朝门后,立即让黄义德将龙头拐杖送往刑场,镇住刀斧手,暂救孙安。同时速到国公府,搬来定国公徐龙,教他以洪武御影开路,手执先王御赐的黑虎铜锤,打上金殿等),就将他生动可爱的形象呈现于舞台之上。他有似于《跑城》中的老臣徐策,资历深广,正直不阿,老练精细,脱尽火气,但在徐策的义勇之外,又兼机智风趣。沈理不仅很好地烘托了孙安,而且和定国公徐龙构成一粗一细,一老一幼,一花脸一净脸白须大生的辉映对照,增添了色彩。徐龙乃明初功臣徐达之后,被塑造成程咬金、尉迟敬德一类的草莽英雄。他虽然粗莽,但刚直正义,虎虎有生气,为保忠良孙安,连上三本,向昏君发出最后通牒:“准本也保,不准本也保,实实要保,一定要保!准本!准本!准本!……”当本章被奸相和昏君撕碎后,他挥起先王御赐的黑虎铜锤,“先打昏王后打奸”,在金殿之上与昏王相对而坐,唇枪舌剑地顶撞起来。本戏的“打朝”情节雄奇、泼辣、豪放、大胆,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浪漫气息,可与程咬金的《花打朝》、尉迟敬德的《黑打朝》相媲美,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斗争精神。

《孙安动本》没有把生活简单化,在塑造正面人物的同时,也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反面形象。奸相张从不仅有权有势,而且颇具奸谋。对于昏君,他揣摩心思,百般逢迎,巧于利用,暗中驾驭;对于同朝为官的黄义德、沈理、徐龙等,他则挟天子之力予以遏制。他无法理解孙安高尚勇毅的人格力量和为民忘身的为官之道,一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企图施展巧计将孙安牢笼在自己的幕下。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于是对孙安栽赃诬蔑,倒打一耙,无所不用其极,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张从和孙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只是个人之间的恩怨,而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搏弈。张从之类的奸相之所以能够呼风唤雨,大行其道,当然是因为有昏君作为保护伞,有皇权为之撑腰。戏中的小皇帝乳臭未干,昏庸无知,目光短浅,不辨忠奸,离不开奸相的提携怀抱,只知保住自家的江山和皇位。剧本并没有仅仅从个人品质来评价小皇帝,而是上升到制度层面进行反思,表现出对封建皇权的深刻批判。

《孙安动本》被山东梆子、京剧等许多剧种移植改编上演,其中以翁偶虹、祁野耘据山东柳子戏整理改编的京剧《孙安动本》(又名《三上殿》、《假金牌》)影响最大,由中国京剧院二团李和曾、江新蓉、景荣庆等于1962年首演。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豫剧《穆桂英挂帅》介绍

2021-7-13 15:21:15

戏曲知识

秦腔《赵氏孤儿》介绍

2021-7-13 15:23:0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