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赵氏孤儿》介绍

马健翎根据元代纪君祥同名杂剧改编

《赵氏孤儿》导读

陈培仲

元代杂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 《赵氏孤儿》,全名为 《赵氏孤儿大报仇》(一作《冤报冤赵氏孤儿》),其故事取材于 《左传》、《史记》、《说苑》,但作了出色的艺术加工,成为著名的古典悲剧。近代戏曲史家王国维在 《宋元戏曲考》中评论《窦娥冤》与 《赵氏孤儿》时说:“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与此剧同一题材的作品还有南戏 《赵氏孤儿记》,明人改编为传奇 《八义记》,清代不少戏曲剧种叫 《八义图》。新中国成立后,在众多的改编本中,以马健翎改编的秦腔本和王雁改编的京剧本最为著名。

马健翎 (1907—1965),陕西省米脂县人。1934年肄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组织延安师范学校学生,成立乡土剧团。1938年率乡土剧团主要演职员参加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后任该团的编导主任、团长,致力于用西北人民喜闻乐见的秦腔、眉户等艺术形式,努力反映现实生活,创作了秦腔 《好男儿》、《查路条》、《中国魂》、《两亲家》、《血泪仇》、《穷人恨》和眉户 《十二把镰刀》等作品,为传统戏曲表现新的时代和新的人物进行积极探索,取得卓著成果;同时编写了 《鱼腹山》、《顾大嫂》,整理了 《打渔杀家》、《金沙滩》、《八大锤》等古代戏。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剧院院长等职,先后整理、改编了 《四进士》、《游龟山》、《赵氏孤儿》、《游西湖》(与黄俊耀合作)等戏。他的不少戏都由他导演或者参加演出。1956年,在他的领导下,又将皮影碗碗腔搬上舞台,成为一个新兴的剧种。他还十分重视戏曲人才的培养。他是集编、导、演、管理、教育于一身的戏曲大家。

《赵氏孤儿》描写春秋时期晋灵公的佞臣屠岸贾陷害丞相赵盾,杀其全家三百余口,仅漏下一个刚出世的婴儿,由草泽医生程婴救出。屠搜孤不得,下令诛杀全国与赵氏孤儿同庚的婴儿。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以程子假冒孤儿,藏于公孙家,并由程向屠岸贾告密,将假孤儿搜出处死;而真正的孤儿却由程婴抚养,并被屠收为义子。二十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说明真相,孤儿捕杀仇敌,得以报仇雪恨。全剧的戏剧冲突,具有内涵深厚、单纯集中、尖锐激烈、波澜起伏等特点,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杂剧 《赵氏孤儿》虽有上述优点,但其矛盾的焦点在于 “文武不和”。在“楔子”中,屠岸贾上场即挑明:“俺主灵公在位,文武千员,其信任的只有一文一武:文者是赵盾,武者即某矣。俺二人文武不和,常有伤害赵盾之心……”这过分强调了家族之间的矛盾和个人之间的恩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场斗争的思想意义。马健翎在改编时,先以 “忧国”、“忠谏”、“陷害”三场戏,正面描写赵盾的忧国忧民,一再劝谏荒淫无度的晋灵公 “再莫要贪欢乐政事不管,保江山必须要爱民当先”;而屠岸贾却引诱主公 “每日游园狩猎,放恶犬咬伤朝臣,引弹弓打死百姓”,以此为乐,不理朝政。这就不仅是文武不和,而是忧国忧民的一方与祸国殃民的一方之间的斗争,这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但作者的是非爱憎异常鲜明,将这场斗争作为迫害与反迫害、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来描写。它在揭露和鞭笞屠岸贾凶狠残暴的罪恶行径的同时,着重赞扬和歌颂了程婴、公孙杵臼、卜凤等人前赴后继、百折不回的抗暴精神和侠义行动。这就使冲突的内涵,超越了常见的忠奸斗争而具有深刻的意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民为了正义不怕牺牲、顽强坚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传统美德。

在情节发展上,马本增写了 “赵盾忧国训子”、“孤儿耀武打雁”、“卜凤怒咬程婴”,舍弃了原来的 “盘门”,而让韩厥不死,外出隐居。十五年之后新主登基,韩被召回朝与程婴里应外合,歼敌报仇。程婴在大功告成之日,嘱附韩厥、孤儿 “爱民如子,忠心保国”,在胜利中含笑离世。全剧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疏密有致。在老本 《八义图》中,歌颂了八个义士。马本对钼 且 麑、灵 辄、韩厥等人虽有所表现,但集中刻画了卜凤、程婴、公孙杵臼三个人的英雄形象,他(她)们或见义勇为,杀身成仁;或含垢忍辱,负重致远;或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其中又以程婴为贯串全剧的中心人物,一气呵成,气势雄浑,悲壮激烈,充满阳刚之气。

全剧紧紧围绕搜孤和救孤展开戏剧冲突,单纯集中,一线到底,但绝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而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从一开始,赵氏孤儿能否逃出屠岸贾的魔掌,这个悬念就紧紧抓住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争夺战:搜孤者杀机密布,步步紧逼,救孤者险象丛生,处处设防。双方势力在螺旋式的发展中,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正义一方由弱到强,最终战胜不可一世的邪恶势力,体现出一种历史的必然,但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为了救出孤儿,卜凤被杀、程婴舍子、公孙献身,一幅幅悲壮的场面,令人感叹唏嘘;一次次血肉拼搏,令人肝胆欲裂。

该剧在充分描写人物之间尖锐的外在冲突的同时,还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并且将这两种冲突交织、融会在一起,构成了最佳冲突境界。特别是描写屠岸贾命程婴拷打公孙时,三人之间的冲突、纠葛和复杂微妙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内心活动,揭示得酣畅淋漓,震撼人心。这里,不仅显示了作者组织戏剧冲突的高超技巧,而且表现出作者善于剖析人物灵魂的出色才能。作者正是在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渲染出惊心动魄的悲剧气氛,歌颂了英雄人物自我牺牲的精神,表现出一种崇高美。

20世纪50年代末,陕西戏曲赴京演出团将秦腔 《赵氏孤儿》带到北京,为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由史雷、韩盛岫、苏育民导演,苏育民饰程婴,赵毓平饰公孙杵臼,马兰鱼饰卜凤,罗士奎饰屠岸贾,李应真饰公主,阎更平饰赵盾,蔡志诚饰赵朔,李心哲饰孤儿,阵营齐整,表演精彩,颇受好评。老戏剧家马少波在 《从 〈赵氏孤儿〉的改编论胆识》一文中指出:“马本没有受各种老本的局限,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站得更高,以新的观点,明确主题,分析人物和处理情节,使剧本结构更加精密,矛盾更加尖锐,情节更加入情合理,人物形象也更丰富和充实,使之更具有震动人心的思想力量。……程婴自我牺牲忍辱负重的精神,表现了古代人民斗争的长期性和坚韧性,特别是在 ‘拷打卜凤’、 ‘屈打程婴’两场中,卜凤和韩厥对程婴发生误会的情节真是使人心胆欲碎。马本在老本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程婴的形象。”
也许是受到秦腔 《赵氏孤儿》演出成功的启迪和影响,不久王雁在京剧 《搜孤救孤》基础上,参考秦腔、汉剧而改编成京剧 《赵氏孤儿》,由北京京剧团首演。导演郑亦秋,音乐设计徐兰沅、刘吉典、李慕良、谭世秀。马连良饰程婴,谭富英饰赵盾,张君秋饰庄姬,裘盛戎饰魏绛,张洪祥饰屠岸贾,马盛龙饰公孙杵臼,谭元寿饰孤儿,马长礼饰韩厥,小王玉蓉饰卜凤,创作和演出阵营之强大,一时无两,其影响远远超过秦腔。该剧也成为马连良晚年的代表作。

进入21世纪,豫剧、话剧等剧种,又以新的视角,重新诠释这一古老的题材,再次成为剧坛的热门话题。

《赵氏孤儿》不仅在国内有长久深远的影响,而且是最早介绍到国外的古典名剧之一。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就先后有法、英、德、奥等国的译本,并多次被外国著名作家改编上演,如法国文学家伏尔泰曾根据法译本编写成 《中国孤儿》,德国文豪歌德改编为 《埃尔佩诺》。这说明 《赵氏孤儿》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PS:下载地址永久有效!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评论区留言✍

戏曲知识

柳子戏《孙安动本》介绍

2021-7-13 15:22:03

戏曲知识

蒲州梆子《薛刚反朝》介绍

2021-7-13 15:27:3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